Th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 of 文子

This ebook is for the use of anyone anywher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ost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at no cost and with almost no restrictions whatsoever. You may copy it, give it away or re-use i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Project Gutenberg License included with this ebook or online at www.gutenberg.org. If you are not loc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you will have to check the laws of the country where you are located before using this eBook.

Title: 文子

Author: Jian Xing

Editor: Yi-Shin Lu

Release date: December 14, 2007 [eBook #23854]

Language: Chinese

Credits: Produced by Yi-Shin Lu

*** START OF TH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 文子 ***

Produced by Yi-Shin Lu

《文子》

〈道原〉〈精誠〉〈九守〉〈符言〉〈道德〉〈上德〉 〈微明〉〈自然〉〈下德〉〈上仁〉〈上義〉〈上禮〉

〈道原〉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無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聞其 聲,吾強為之名,字之曰道。」夫道者:高不可極,深不可測,苞裹天地,稟受 無形,原流泏泏,沖而不盈,濁以靜之徐清。施之無勞,無所朝夕,表之不盈一 握。約而能張,幽而能明,柔而能剛,含陰吐陽,而章三光。山以之高,淵以之 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麟以之游,鳳以之翔,星歷以之行。以亡取存,以卑 取尊,以退取先。古者三皇,得道之統,立于中央,神與化游,以撫四方。是故 ,能天運地滯,輪轉而無廢,水流而不止,與物終始。風興雲蒸,雷聲雨降,并 應無窮,已雕已琢,還復于禮。無為為之而合乎生死,無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 無矜而得乎和,有萬不同而便乎生。和陰陽,節四時,調五行,潤乎草木,浸乎 金石,禽獸碩大,毫毛潤澤,鳥卵不敗,獸胎不殰。父無喪子之憂,兄無哭弟之 哀,童子不孤,婦人不孀,虹蜺不見,盜賊不行,含德之所致也。天常之道,生 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萬物恃之而生,莫之知德;恃之而死,莫之能怨。收藏 畜積而不加富,布施稟受而不益貧。忽兮怳溪,不可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詘 兮;窈兮冥兮,應化無形兮;遂兮通兮,不虛動兮,與剛柔卷舒兮,與陰陽俯仰 兮。

  老子〔文子〕曰:大丈夫恬然無思,惔然無慮,以天為蓋,以地為車,以四 時為馬,以陰陽為御,行乎無路,游乎無怠,出乎無門。以天為蓋,則無所不覆 也;以地為車,則無所不載也;四時為馬,則無所不使也;陰陽為御,則無所不 備也。是故疾而不搖,遠而不勞,四支不動,聰明不損,而照見天下者,執道之 要,觀無窮之地也。故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萬物之變不可救也 ,秉其要而歸之。是以聖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歷其精神,偃其知見,故 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無治而無不治也。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無治者,不 易自然也;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老子〔文子〕曰:「執道以御民者,事來而循之,物動而因之。萬物之化, 無不應也;百事之變,無不耦也。故道者,虛無、平易、清靜、柔弱、純粹素樸 ,此五者,道之形象也。虛無者,道之舍也;平易者,道之素也;清靜者,道之 鑒也;柔弱者,道之用也。反者,道之常也;柔者,道之剛也;弱者,道之強也 ;純粹素樸者,道之幹也。虛者,中無載也;平者,心無累也。嗜欲不載,虛之 至也;無所好憎,平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不與物雜,粹之至也;不憂 不樂,德之至也。夫至人之治也,棄其聰明,滅其文章,依道廢智,與民同出乎 公。約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誘慕,除其貴欲,損其思慮。約其所守即察,寡 其所求即得,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廢,中能得之則外能牧之。中之得也,五藏寧 ,思慮平,筋骨勁強,耳目聰明。大道坦坦,去身不遠,求之遠者,往而復返。

老子〔文子〕曰:聖人妄乎治人,而在乎自理。貴忘乎勢位,而在乎自得, 自得天下得我矣;樂忘乎富貴,而在乎和,知大己而小天下,幾無道矣。故曰: 「至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道者,陶冶萬物,終始無 形,寂然不動,大通混冥;深閎廣大,不可為外;折毫剖芒,不可為內;無環堵 之宇,而生有無之總名也。真人體之以虛無、平易、清靜、柔弱、純粹素樸,不 與物雜,至德天地之道,故謂之真人。真人者,知大己而小天下,貴治身而賤治 人,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亂情,隱其名姓,有道則隱,無道則見,為無為,事無 事,知不知也。懷天道,包天心,噓吸陰陽,吐故納新,與陰俱閉,與陽俱開, 與剛柔卷舒,與陰陽俯仰,與天同心,與道同體;無所樂,無所苦,無所喜,無 所怒,萬物玄同,無非無是。夫形傷乎寒暑燥濕之虐者,形究而神杜;神傷于喜 怒思慮之患者,神盡而形有餘。故真人用心復性,依神相扶,而得終始,是以其 寢不夢,覺而不憂。

  孔子問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正汝度,神將來 舍,德將為汝容,道將為汝居。瞳兮,若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形若枯木;心 若死灰,真其實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無心可謀,「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老子〔文子〕曰:夫事生者,應變而動。變生于時,知時者,無常之行。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書者言之所生也,言出于智,智者不知 ,非常道也;名可名,非藏書者也。「多聞數窮,不如守中;絕學無憂,絕聖棄 智,民利百倍。」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而應,智之 動也;智與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智出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滅矣 。是故,聖人不以人易天,外與物化而內不失情,故通于道者,反于清靜,究于 物者,終于無為。以恬養智,以漠合神,即乎無門,循天者,與道游也;隨人者 ,與俗交也:故聖人不以事滑天,不以欲亂情,不謀而當,不言而信,不慮而得 ,不為而成。是以,處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人不害,天下歸之,奸邪畏之,以其 無爭于萬物也,故莫敢與之爭。

 老子〔文子〕曰:夫人從欲失性,動未嘗正也,以治國則亂,以治身則穢, 故不聞道者,無以反其性,不通物只,不能清靜。原人之性無邪穢,久湛于物即 易,易而忘其本即合于其若性。水之性欲清,沙石穢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 ,唯聖人能遺物反己。是故,聖人不以智役物,不以欲滑和,其為樂不忻忻,其 于憂不惋惋;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傾。故聽善言便計,雖愚者知說之;稱聖 德高行,雖不肖者知慕之。說之者眾,而用之者寡;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少。所 以然者:□于物而繫于俗。故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富,我好靜 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清靜者,德之至也;柔弱者,道之用也;虛無恬 愉者,萬物之祖也:三者行則淪于無形。無形者,一之謂也。一者,無心合于天 下也。布德不慨,用之不勤,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無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 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焉,無色而五色成焉,故有生于無,實生于虛。音之數不 過五,五音之變,不可勝聽也;味之數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色之數 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音者,宮立而五音形矣。故一之理,施于四海 ;一之嘏,察于天地。其全也,敦兮其若樸;其散也,渾兮其若濁。濁而徐清, 沖而徐盈,澹然若大海,氾兮若浮雲,若無而有,若亡而存。

  老子〔文子〕曰: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故聖人一度 循軌,不變其故,不易其常,放准循繩,曲因其直,直因其常。夫喜怒者,到之 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生之累也。人大怒破陰 ,大喜墜陽,薄氣發暗,驚怖為狂,憂悲焦心,疾乃成積,人能除此五者,即合 于神明。神明者,得其內也。得其內者,五藏寧,思慮平,耳目聰明,筋骨勁強 ,疏達而不悖,堅強而不匱,無所太過,無所不逮。天下莫柔若于水;水為道也 ,廣不可極,深不可測,長極無窮,遠淪無涯,息耗減益,過于不訾,上天為雨 露,下地為潤澤,萬物不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苞群生而不費,行不可得而 窮極,微不可得而把握,擊之不創,刺之不傷,斬之不斷,灼之不熏,綽約流循 而可靡散,利貫金石,強淪天下,有餘不足,任天下取與,稟受萬物而無所失後 ,無私無公,與天地洪同,是謂至德。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者,以其綽約潤滑也 ,故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間。」夫無形者,物之太 祖;無音者,類之大宗;真人者,通于靈府,與造化者為人,執玄德于心,而化 馳如神。是故,不道之道,芒乎大哉,未發號施令而移風易俗,其唯心行也。萬 物有所生而獨如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獨守其門,故能窮無窮,極無極,照物而不 眩,響應而不知。

  老子〔文子〕曰:夫德道者,志弱而事強,心虛而應當。志弱者,柔毳安靜 ,藏于不取,行于不能,澹然無為,動不失時,故「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 基。」托小以包大,在中以制外,行柔而剛,力無不勝,敵無不陵,應化揆時, 莫能害之。欲剛者,必以柔守之;欲強者,必以弱保之。積柔即剛,積弱即強, 觀其所積,以知存亡。強勝不若己者,至于若己者而格,柔勝出于己只,其力不 可量,故「兵強即滅,木強即折。」革強即裂,齒堅于舌而先斃,故「柔弱者, 生之幹也;堅強者,死之徒也。」先唱者窮之路,後動者達之原。夫執道以耦變 ,先亦制後,後亦制先,何即?不知所以制人,人亦不能制也。所謂後者,調其 數而合其時,時之變,則間不容息,先之則太過,後之則不及。日回月周,時不 與人游,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貴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故聖人隨時而舉事, 因資而立功,守清道,拘雌節,因循而應變,常後而不先,柔弱以靜,安徐以定 ,功大靡堅,不能與爭也。

  老子〔文子〕曰:機械之心藏于中,即純白之不粹,神德不全于身者,不知 何遠之能懷;欲害之心忘乎中者,即飢虎可尾也,而況于人乎?體道者,佚而不 窮;任數者,勞而無功。夫法刻刑誅者,非帝王之業也;箠策繁用者,非致遠之 御也。好憎繁多,禍乃相隨。故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所因也;其禁誅非所為也, 所守也,故能因即大,作即細;能守即固,為即敗。夫任耳目以聽視者,勞心而 不明;以智慮為治者,苦心而無功。任一人之材難以至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 畝之宅,循道理之數,因天地自然,即六合不足均也。聽失于非譽,目淫于彩色 ,禮亶不足以放愛,誠心可以懷遠。故兵莫憯乎志,莫邪為下;冠莫大于陰陽, 而枹鼓為細。所謂大冠伏尸不言節,中冠藏于山,小冠遁于民間。故曰:「民多 智能,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去彼取此,天殃不起,「故以智治國 ,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德。」夫無形大,有形細;無形多,有形少;無形 強,有形弱;無形實,有形虛,有形者遂事也,無形者作始也。遂事者,成器也 ;作始者,樸也。有形則有聲,無形則無聲;有形產于無形,故無形者,有形知 始也。廣厚有名,有名者貴全也;儉薄無名,無名者賤輕也。殷富有名,有名尊 寵也;貧寡無名,無名者卑辱;雄牡有名,有名者章明也;雌牝無名,無名者隱 約也;有餘者有名,有名者高賢也;不足者無名,無名者任下也;有功即有名, 無功即無名,有名產于無名,無名者有名之母也。夫道,「有無相生也,難易相 成也。」是以,聖人執道虛靜、微妙以成其德。故有道即有德,有德即有功,有 功即有名,有名即復歸于道,功名長久,終身無咎。王公有功名,孤寡無功名, 故曰:「聖人自謂孤寡。」歸其根本,功成而不有,故有功以為利,無名以為用 。古者民童蒙,不知東西,貌不離情,言不出行,行出無容,言而不文。其衣煖 而無采,其兵鈍而無刃,行蹎蹎,視瞑瞑,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不布施,不求 德,高下不相傾,長短不相形,風齊于俗可隨也,事周于能易為也,矜偽以惑世 ,軻行以迷眾,聖人不以為民俗 。

〈精誠〉   老子〔文子〕曰: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日月照,列星朗,陰陽和,非有為 焉,正其道而物自然。陰陽四時,非生萬物也;雨露時降,非養草木也。神明接 ,陰陽和,萬物生矣。夫道者,藏精于內,棲神于心,靜漠恬惔,悅穆胸中,廓 然無形,寂然無聲。官府若無事,朝廷若無人,無隱士,無逸民,無勞役,無冤 刑,天下莫不仰上之德,象主之旨,絕國殊俗,莫不重譯而至,非家至而人見之 也,推其誠心,施之天下而已。故賞善罰暴者,正令也;其所以能行者,精誠也 。令雖明不能獨行,必待精誠,故總道以被民而民弗從者,精誠弗至也。

  老子〔文子〕曰:天設日月,列星辰,張四時,調陰陽;日以暴之,夜以息 之,風以乾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萬物長;其殺物也,莫見 其所喪而萬物亡,此謂神明。是故,聖人象之。其起福也,不見其所以而福起; 其除禍也,不見其所由而禍除。稽之不得,察之不虛,日計不足,歲計有餘,寂 然無聲,一言而大動天下,是以天心動化者也。故精誠內形,氣動于天,景星見 ,黃龍下,鳳凰至,醴泉出,嘉穀生,河不滿溢,海不波涌;逆天暴物,即日月 薄蝕,五星失行,四時相乘,晝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天之與人,有以 相通,故國之殂亡也,天文變,世俗亂,虹蜺見。萬物有以相連,精氣有以相薄 ,故神明之事,不可以智巧為也,不可以強力致也。大人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 明,與鬼神合靈,與四時合信,懷天心,抱地氣,執沖含和,不下堂而行四海, 變易習俗,民化遷善,若出諸己,能以神化者也。

老子〔文子〕曰:夫人道者,全性保真,不虧其身,遭急迫難,精通乎天, 若乃未始出其宗者,何為而不成;死生同域,不可脅凌,又況官天地,府萬物, 返造化,含至和,而己未嘗死者也。精誠形乎內,而外愈于人心,此不傳之道也 。聖人在上,懷道而不言,澤及萬民,故不言之教,芒乎大哉!君臣乖心,倍譎 見乎天,神氣相應徵矣,此謂不言之辨,不道之道也。夫召遠者,使無為焉;親 近者,言無事焉。唯夜行者能有之,故「卻走馬以糞」,車軌不接于遠方之外, 是謂坐馳陸沉。夫天道無私就也,無私去也,能者有餘,拙者不足,順之者利, 逆之者凶。是故,以智為治者,難以持國;唯同乎大和而持自然應者,為能有之 。

  老子〔文子〕曰:夫道之與德,若韋之與革,遠之即近,近之即疏,稽之不 得,察之不虛。是故,聖人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萬物而不傷。其得之也 ,乃失之也;其失之也,乃得之也,故通于大和者,暗若醇醉而甘臥以游其中, 若未始出其宗,是謂大通,此假不用能成其用也。

  老子〔文子〕曰:昔黃帝之治天下,調日月之行,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 ,正律曆之數,別男女,明上下,使強不掩弱,眾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夭,歲時 熟而不凶,百官正而無私,上下調而無尤,法令明而不暗,輔佐公而不阿,田者 讓畔,道不拾遺,市不預賈,故于此時,日月星辰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穀豐 昌,鳳凰翔于庭,麒麟游于郊。慮犧氏之王天下也,枕石寢繩,殺秋約冬,負方 州,抱員天。陰陽所擁、沈滯不通者,窮理之;逆氣戾物、傷民厚積者,絕止之 。其民童蒙不知東西,視瞑瞑,行蹎蹎,侗然自得,莫知其所由,浮游泛然,不 知所本,自養不知所如往;當此之時,禽獸蟲蛇無不懷其爪牙,藏其螫毒,功揆 天地。至黃帝要繆乎太祖之下,然而不章其功,不揚其名,隱真人之道,以從天 地之固然,何即?道德上通,而智故消滅也。

  老子〔文子〕曰:天不定,日月無所載;地不定,草木無所立;身不寧,是 非無所形。是故,有真人而後有真智,其所持者不明,何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與 ?積惠重貨,使萬民欣欣,人樂其生者,仁也;舉大功,顯令名,體君臣,正上 下,明親疏,存危國,繼絕世,立無後者,義也;閉九竅,藏志意,棄聰明,反 無識,芒然仿佯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際,含陰吐陽而與萬物同和者,德也 ;是故,道散而為德,德溢而為仁義,仁義立而道德廢矣。

  老子〔文子〕曰:神越者言華,德蕩者行偽。至精芒乎中,而言行觀乎外, 此不免以身役物也。精有愁盡而行無窮極,所守不定而外淫于世俗之風。是故, 聖人內修道術而不外飾仁義,知九竅四肢之宜,而游乎精神之和,此聖人之游也 。

  老子〔文子〕曰:若夫聖人之游也,即動乎至虛,游心乎大無,馳于方外, 行于無門,聽于無聲,視于無形,不拘于世,不繫于俗。故聖人所以動天下者, 真人不過,賢人所以矯世俗者,聖人不觀。夫人拘于世俗,必形繫而神泄,故不 免于累,使我可拘繫者,必其命自有外者矣。

  老子〔文子〕曰:人主之思,神不馳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懷其仁誠之心 ,甘雨以時,五穀蕃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月省時考,終歲獻貢;養民以公 ,威厲不誡,法省不煩,教化如神,法寬刑緩,囹圄空虛,天下一俗,莫懷奸心 ,此聖人之恩也。夫上好取而無量,即下貪功而無讓,民貧苦而分爭生,事力勞 而無功,智詐萌生,盜賊滋彰,上下相怨,號令不行,夫水濁者魚[口撿去手], 政苛者民亂,上多欲即下多詐,上煩擾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爭,不治其本而 救之于末,無以異于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聖人事省而治,求寡而贍,不施 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為而成,懷自然,保至真,抱道推誠,天下從之 如響之應聲,影之象形,所修者本也。

  老子〔文子〕曰:精神越于外,智慮蕩于內者,不能治形,神之所用者遠, 則所遺者近。故「不出于戶,以知天下;不窺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 彌少。」此言精誠發于內,神氣動于天也。

  老子〔文子〕曰:冬日之陽,夏日之陰,萬物歸之而莫之使,極自然至精之 感,弗召自來,不去而往,窈窈冥冥,不知所為者而功自成;待目而照見,待言 而使命,其于治難矣。皋陶喑而為大理,天下無虐刑,何貴乎言者也;師曠瞽而 為太宰,晉國無亂政,何貴乎見者也;不言之令,不視之見,聖人所以為師也。 民之化上,不從其言,從其所行,故人君好勇,弗使鬥爭而國家多難,其漸必有 劫殺之亂矣;人君好色,弗使風議而國家昏亂,其積至于淫[水失]之難矣,故聖 人精誠別于內,好憎明于外,出言以副情,發號以明指。是故,刑罰不足以移風 ,殺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為貴,精至為神,精之所動,若春氣之生,秋氣之殺 。故君子者,其猶射者也,于此毫末,于彼尋丈矣!故理人者,慎所以感之。

  老子〔文子〕曰:懸法設賞而不能移風易俗者,誠心不抱也,故聽其音則知 其風,觀其樂即知其俗,見其俗即知其化。夫抱真效誠者,感動天地,神逾方外 ,令行禁止,誠通其道而達其意,雖無一言,天下萬民、禽獸、鬼神與之變化。 故太上神化,其次使不得為非,其下賞賢而罰暴。

  老子〔文子〕曰:大道無為,無為即為有,無有者不居也,不居者即處無形 ,無形者不動,不動者無言也,無言者即靜而無聲無形;無聲無形者,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是謂微妙,是謂至神,「綿綿若存,是謂天地之根。」道無形無聲 ,故聖人強為之形,以一字為名,天地之道。大以小為本,多以少為始,天子以 天地為品,以萬物為資,功德至大,勢名至貴,二德之美與天地配,故不可不軌 大道以為天下母。

  老子〔文子〕曰:賑窮補急則名生,起利除害即功成,世無災害,雖聖無所 施其德,上下和睦,雖賢無所立其功。故至人之治,含德抱道,推誠樂施,無窮 之智,寢說而不言,天下莫貴其不言者,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也。」著于竹帛,鏤于金石,可傳于人者,皆其粗也。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 心,異路而同歸。末世之學者,不知道之所體一,德之所總要,取成事之跡,跪 坐而言之,雖博學多聞,不免于亂。

  老子〔文子〕曰:心之精者,可以神化,而不可說道。聖人不降席而匡天下 ,情甚于[言梟]呼,故同言而信,信在言前也;同令而行,誠在令外也。聖人在 上,民化如神,情以先之,動于上不應于下者,情令殊也。三月嬰兒未知利害, 而慈母愛之愈篤者,情也。故言之用者變,變乎小哉;不言之用者變,變乎大哉 。信君子之言,忠君子之意,忠信形于內,感動應乎外,賢聖之化也。

  老子〔文子〕曰:子之死父,臣之死君,非出死以求名也,恩心藏于中而不 違其難也。君子之憯怛非正為也,自中出者也,亦察其所行,聖人不慚于景,君 子慎其獨也,舍近期遠,塞矣。故聖人在上,則民樂其治;在下,則民慕其意, 志不忘乎欲利人也。

  老子〔文子〕曰:勇士一呼,三軍皆辟,其出之誠也;唱而不和,意而不載 ,中必有不合者也。不下席而匡天下者,求諸己也,故說之所不至者,容貌至焉 ,容貌所不至者,感忽至焉,感乎心發而成形,精之至者可形接,不可以照期。

老子〔文子〕曰:言有宗,事有本,失其宗本,伎能雖多,不如寡言。害眾 者倕而使斷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為也,故匠人智為,不以能以時,閉不知閉也 ,故必杜而後開。

  老子〔文子〕曰:聖人之從事也,所由異路而同歸,存亡定傾若一,志不忘 乎欲利人也。故秦、楚、燕、魏之歌,異聲而皆樂也,九夷、八狄之哭,異聲而 皆哀。夫歌者樂之徵也,哭者哀之效也,愔于中,發于外,故在所以感之矣。聖 人之心,日夜不忘乎欲利人,其澤之所及亦遠矣。

  老子〔文子〕曰:人無為而治,有為也即傷。無為而治者,為無為,為者不 能無為也,不能無為者,不能有為也。人無言而神,有言也即傷。無言而神者, 載無言,則傷有神之神者。

  文子曰:「名可強立,功可強成。昔南榮[走朱]恥聖道而獨亡于己,南見老 子,受教一言,精神曉靈,屯閔條達,勤苦十日不食,如享太牢,是以明照海內 ,名立後世,智略天地,察分秋毫,稱譽華語,至今不休,此謂名可強立也。故 田者不強,囷倉不滿;官御不勵,誠心不精;將相不強,功烈不成,王侯懈怠, 後世無名。至人潛行,譬猶雷霆之藏也,隨時而舉事,因資而立功,進退無難, 無所不通。夫至人精誠內形,德流四方,見天下有利也,喜而不忘;天下有害也 ,怵若有喪。夫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故憂以天 下,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聖人之法,始于不可見,終于不可極, 處于不傾之地,積于不盡之倉,載于不竭之府;出令如流水之原,使民于不爭之 官,開必得之門,不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處不可久,不行不可復。大人行 可說之政,而人莫不順其命,命順則從,小而致大,命逆則以善為害,以成為敗 。夫所謂大丈夫者,內強而外明,內強如天地,外明如日月,天地無不覆載,日 月無不照明。大人以善示人,不變其故,不易其常,天下聽令,如草從風,政失 于春,歲星盈縮,不居其常;政失于夏,熒惑逆行;政失于秋,太白不當,出入 無常;政失于冬,辰星不效其鄉,四時失政,鎮星搖蕩,日月見謫,五星悖亂, 慧星出。春政不失,禾黍滋;夏政不失,雨降時;秋政不失,民殷昌;冬政不失 ,國家寧康。

〈九守〉   老子〔文子〕曰: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渾而為一,寂然清澄,重濁為地, 精微為天,離而為四時,分而為陰陽,精氣為人,粗氣為蟲,剛柔相成,萬物乃 生。精神本乎天,骨骸根于地,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故聖人法 天順地,不拘于俗,不誘于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天 靜以清,地定以寧,萬物逆之者死,順之者生;故靜默者,神明之宅;虛無者, 道之所居。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骨骸者,所稟于地也。故曰:「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老子〔文子〕曰:人受天地變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血脈,三月而胚,四 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動,九月而躁,十月而生。 形骸已成,五藏乃分。肝主目,腎主耳,脾主舌,肺主鼻,膽主口。外為表,中 為裡,頭圓法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時、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 五藏、九竅、三百六十節。天有風雨寒暑,人有取與喜怒,膽為雲,肺為氣,脾 為風,腎為雨,肝為雷,人與天地相類,而心為之主。耳目者,日月也;血氣者 ,風雨也。日月失行,薄蝕無光,風雨非時,毀折生災,五星失行,州國受其殃 。天地之道,至閎以大,尚由節其章光,授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燻而不息, 精神何能馳騁而不乏,是故,聖人守內而不失外。夫血氣者,人之華也;五藏者 ,人之精也。血氣專乎內而不外越,則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則耳目清而聽視 聰達,聽視聰達謂之明;五藏能屬于心而無離,則氣意勝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氣 不散,以聽無不聞,以視無不見,以為無不成,患禍無由入,邪氣不能襲。故所 求多者,所得少;所見大者,所知小。夫孔竅者,精神之戶牖;血氣者,五藏之 使候。故耳目淫于聲色,即五藏動搖而不定,血氣滔蕩而不休,精神馳騁而不守 ,禍福之至雖如丘山,無由識之矣,故聖人愛而不越。聖人誠使耳目精明玄達, 無所誘慕,意氣無失清靜而少嗜欲,五藏便寧,精神內守形骸而不越,即觀乎往 世之外,來事之內,禍福可足見也,故「其行彌遠者,其知彌少。」以言精神不 可使外淫也。故「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音入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 生創;趣舍滑心,使行非揚。」故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不疾去之則志 氣日耗。夫人所以不能終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夫唯無以生為者,即所以得 長生,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能知一即無一不知也,不能知一即無一能 知也。吾處天下亦為一物,而物亦物也,物之與物,何以相物;欲生不可事也, 憎死不可辭也,賤之不可憎也,貴之不可喜也,因其資而寧之,弗敢極也,弗敢 極即至樂極矣。

  〈守虛〉   老子〔文子〕曰:所謂聖人者,因時而安其位,當世而樂其業。夫哀樂者, 德之邪;好憎者,心之累;喜怒者,道之過: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即 與陰合德,動即與陽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形勞而不休即 蹶,精用而不已則竭,是以,聖人遵之不敢越也。以無應有,必究其理;以虛受 實,必窮其節。恬愉虛靜,以終其命,無所梳,無所親,抱德煬和,以順于天, 與道為際,與德為鄰,不為福始,不為禍先,死生無變于己,故曰至神。神則以 求無不得也,以為無不成也。

  〈守無〉   老子〔文子〕曰:輕天下即神無累,細萬物即心不惑,齊生死則意不懾,同 變化則明不眩。夫至人倚不撓之柱,行無關之途,稟不竭之府,學不死之師,無 往而不遂,無之而不通,屈伸俯仰,抱命不惑,而宛轉禍福,利害不足以患心。 夫為義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正以義,不可懸以利。君子死義,不可 以富貴留也。為義者,不可以死亡恐也,又況于無為者乎!無為者即無累,無累 之人,以天下為影柱。上觀至人之倫,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以羞 也;夫無以天下為者,學之建鼓也。

  〈守平〉   老子〔文子〕曰:尊勢厚利,人之所貪,比之身則賤,故聖人食足以充虛接 氣,衣足以蓋形御寒,適情辭餘,不貪得,不多積。精目不視,靜耳不聽,閉口 不言,委心不慮,棄聰明,反太素,休精神,去知故,無好無憎,是謂大通。除 穢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何為而不成。知養生之和者,即不可懸以利;通內外 之符者,不可誘以勢。無外之外,至大;無內之內,至貴。能知大貴,何往不遂 。

  〈守易〉   老子〔文子〕曰:古之為道者,理情性,治心術,養以和,持以適,樂道而 忘賤,安德而忘貧。性有不欲,無欲而不得;心有不樂,無樂而不為。無益于性 者,不以累德;不便于生者,不以滑和。不縱身肆意而制度,可以為天下儀,量 腹而食,制形而衣,容身而居,適情而行,餘天下而不有,委萬物而不利,豈為 貧富貴賤失其性命哉夫!若然者,可謂能體道矣。

〈守清〉   老子〔文子〕曰:人受氣于天者,耳目之聲色也,鼻口之于芳臭也,肌膚之 于寒溫也,其情一也。或以死,或以生;或為君子,或為小人,所以為制者異。 神者,智之淵也;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則心平。人莫鑒于流潦而 鑒于澄水,以其清且靜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故用之者必假于不用者。 夫鑒明者,則塵垢不污也;神清者,嗜欲不誤也。故心有所至,則神慨然在之, 反之於虛,則消躁藏息矣,此聖人之游也。故治天下者,必達性命之情而後可也 。

  〈守真〉   老子〔文子〕曰:夫所謂聖人者,適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節乎己 而貪污之心無由生也,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天下為也;能有名譽者,不以越行 求之,誠達性命之情仁義因附也。若夫神無所掩,心無所載,通洞條達,澹然無 事,勢利不能誘,聲色不能淫,辯者不能說,智者不能動,勇者不能恐,此真人 之游也。夫生生者不化,化化者不化,不達此道者,雖知統天地,明照日月,辯 解連環,辭潤金石,猶無益于治天下也,故聖人不失所守。

  〈守靜〉   老子〔文子〕曰:靜漠恬惔,所以養生也;和愉虛無,所以據德也。外不亂 內,即性得其宜;靜不動和,即德安其位。養生以經世,抱德以終年,可謂能體 道矣。若然者,血脈無郁滯,五藏無積氣,禍福不能矯滑,非譽不能塵垢,非有 其世,孰能濟焉!有其才,不遇其時,身猶不能脫,又況于道乎;夫目察秋毫之 末者,耳不聞雷霆爭聲,耳調金玉之音者,目不見太山之形,故小有所志,則大 有所忘。今萬物之來,擢拔吾生,攓取吾精,若泉原也,雖欲勿稟,其可得乎? 今盆水若清之經日,乃能見眉睫,濁之不過一撓,即不能見方圓也,人之精神難 清而易濁也,猶盆水也。

  〈守法〉   老子〔文子〕曰:上聖法天,其次尚賢,其下任臣。任臣者,危亡之道也; 尚賢者,癡惑之原也;法天者,治。天地之道也,虛靜為主,虛無不受,靜無不 持,知虛靜之道,乃能終始,故聖人以靜為治,以動為亂。故曰:勿撓勿纓,萬 物將自清;勿驚勿駭,萬物將自理,是謂天道也。

  〈守弱〉   老子〔文子〕曰:天子公侯以天下一國為家,以萬物為畜,懷天下之大,有 萬物之多,即氣實而志驕,大者用兵侵小,小者倨傲凌下,用心奢廣,譬猶飄風 暴雨,不可長久。是以,聖人以道鎮之,執一無為,而不損沖氣,見小守柔,退 而勿有,法于江海。江海不為,故功名自化;弗強,故能成其王;為天下牝,故 能神不死;自愛,故能成其貴。萬乘之勢,以萬物為功名,權任至重,不可自輕 ,自輕則功名不成。夫道,大以小而成,多以少為主,故聖人以道蒞天下。柔弱 微妙者,見小也;儉嗇損缺者,見少也。見小故能成其大,見少故能成其美。天 之道:抑高而舉下;損有餘,補不足。江海處地之不足,故天下歸之奉之。聖人 卑謙,清靜辭讓者,見下也;虛心無有者,見不足也。見下故能致其高,見不足 故能成其賢。矜者不立,奢也不長;強梁者死,滿日者亡,飄風暴雨不終日,小 谷不能須臾盈;飄風暴雨,行強梁之氣,故不能久而滅,小谷處強梁之地,故不 得不奪。是以,聖人執雌牝,去奢驕,不敢行強梁之氣。執雌牝,故能立其雄牡 ;不敢奢驕,故能長久。

  老子〔文子〕曰:天道極即反,盈即損,日月是也。故聖人日損,而沖氣不 敢自滿,日進以牝,功德不衰,天道然也。人之情性,皆好高而惡下,好得而惡 亡,好利而惡病,好尊而惡卑,好貴而惡賤。眾人為之,故不能成;執之,故不 能得。是以,聖人法天,弗為而成,弗執而得,與人同情而異道,故能長久。故 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有侑危,其沖即正,其盈即覆。夫物盛則衰,日中則移, 月滿則虧,樂終而悲。是故,聰明廣智守以愚,多聞博辯守以儉,武力勇毅守以 畏,富貴廣大守以狹,德施天下守以讓。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服此道 者,不欲盈。夫為不盈,是以弊不新成。」

老子〔文子〕曰:聖人與陰俱閉,與陽俱開,能至于無樂也,即無不樂也, 無不樂即至樂極矣。是內樂外,不以外樂內,故有自樂也,即有自志,貴乎天下 。所以然者,因天下而為天下之要也,不在于彼而在于我,不在于人而在于身, 身得則萬物備矣。故達于心術之論者,即嗜欲好憎外矣。是故,無所喜,無所怒 ,無所樂,無所苦,萬物玄同,無非無是。故士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不 待勢而尊,不須財而富,不須力而強,不利貨財,不貪世名,不以貴為安,不以 賤為危,形神氣志各居其宜。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 制也。一失其位,即三者傷矣。故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主者,神從而 害。其生貪饕多欲之人,顛冥乎勢利,誘慕乎名位,幾以過人之知,位高于世, 即精神日耗以遠,久淫而不還,形閉中拒,即無由入矣。是以,時有肓忘自失之 患。夫精神志氣者,靜而日充以壯,躁而日耗以老;是故,聖人持養其神,和弱 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浮沉;如此,則萬物之化無不偶也,百事之變無不應也 。

  〈守樸〉   老子〔文子〕曰:所謂真人者,性合乎道也。故有而若無,實而若虛;治其 內,不治其外。明白太素,無為而復樸。體本抱神,以游天地之根,芒然仿佯塵 垢之外,逍遙無事之業。機械智巧,不載于心,審于無假,不與物遷,見事之化 ,而守其宗。心意專于內,通達禍福于一,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不學而知 ,弗視而見,弗為而成,弗治而辯,感而應,迫而動,不得已而往,如光之耀, 如影之效,以道為循,有待而然,廓然而虛,清靜而無,以千生為一化,以萬異 為一宗。有精而不使,有神而不用,守太渾之樸,立至精之中,其寢不夢,其智 不萌,其動無形,其靜無體,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無間,役使鬼神,精神 之所能登假于道者也。使精神暢達而不失于元,日夜無隙而與物為春,即是合而 生時于心者也。故形而靡而神未嘗化,以不化應化,千變萬轉而未始有極。化者 復歸于無形也,不化者與天地俱生也,故生生者未嘗生,其所生者即生,化化者 未嘗化,其所化者即化,此真人之游也,純粹之道也。

〈符言〉   老子〔文子〕曰:道至高無上,至深無下,平乎準,直乎繩,圓乎規,方乎 矩,包裹天地而無表裡,洞同覆蓋而無所[石亥]。是故,體道者,不怒不喜,其 坐無慮,寢而不夢,見物而名,事至而應。

  老子〔文子〕曰: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即舍公而就私,倍道而任己,見譽 而為善,立〔名〕而為賢,即治不順理而事不順時。治不順理則多責,事不順時 則無功,妄為要中,功成不足以塞責,事敗足以滅身。

  老子〔文子〕曰: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智主,藏于無形, 行于無怠,不為福先,不為禍始;始于無形,動于不得已,欲福先無禍,欲利先 遠害。故無為而寧者,失其所寧即危;無為而治者,失其所治即亂。故「不欲碌 碌如玉,落落如石。」其文好者皮必剝,其角美者身必殺,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華榮之言後為愆,石有玉傷其山,黔首之患固在言前。

  老子〔文子〕曰:時之行,動以從,不知道者福為禍。天為蓋,地為軫,善 用道者終無盡;地為軫,天為蓋,善用道者終無害。陳彼五行必有勝,天之所覆 無不稱,故「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也。」

  老子〔文子〕曰: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剝;木生蟲,還自食;人生事,還 自賊。夫好事者未嘗不中,爭利者未嘗不窮;善游者溺,善騎者墜,各以所好, 反自為禍。得在時,不在爭;治在道,不在聖。土處下,不爭高,故安而不危; 水流下,不爭疾,故去而不遲。「是以,聖人無執故無失,無為故無敗。」

  老子〔文子〕曰:一言不可窮也,二言天下宗也,三言諸侯雄也,四言天下
雙也。貞信則不可窮,道德則天下宗。舉賢德,諸侯雄;惡少愛眾,天下雙。

  老子〔文子〕曰:人有三死,非命亡焉;飲食不節,簡賤其身,病共殺之;
樂得無已,好求不止,刑共殺之;以寡犯眾,以弱凌強,兵共殺之。

  老子〔文子〕曰:其施厚者,其報美;其怨大者,其禍深;薄施而厚望,畜
怨而無患者,未之有也。察其所以往者,即知其所以來矣。

  老子〔文子〕曰:原天命,治心術,理好憎,適情性,即治道通矣。原天命 ,即不惑禍福;治心術,即不妄喜怒;理好憎,即不貪無用;適情性,即欲不過 節。不惑禍福,即動靜順理;不妄喜怒,即賞罰不阿;不貪無用,即不以欲害性 ;欲不過節,及養生知足。凡此四者,不求于外,不假于人,反己而得矣。

  老子〔文子〕曰:不求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修足譽之德,不求人之譽 己。不能使禍無至,信己之不迎也;不能使福必來,信己之不讓也。禍之至,非 己之所生,故窮而不憂;福之來,非己之所成,故通而不矜。是故,閑居而樂, 無為而治。

  老子〔文子〕曰: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以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 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治未固于不亂,而事為治者必危;行未免于 無非,而急求名者必剉。故福莫大于無禍,利莫大于不喪。「故物或益而損,損 之而益。」夫道不可以勸就利者,而可以安神避害,故嘗無禍,不嘗有福;嘗無 罪,不嘗有功。道曰芒芒昧昧,從天之威,與天同氣,無思慮也,無設儲也,來 者不迎,去者不將,人雖東西南北,獨立中央。故處眾枉,不失其直;與天下并 流,不離其域;不為善,不避醜,遵天之道;不為始,不專己,循天之理;不豫 謀,不棄時,與天為期;不求得,不辭福,從天之則;內無奇福,外無奇禍,故 禍福不生,焉有人賊。故至德言同格,事同福,上下一心,無歧道旁見者,退之 于邪,開道之于善,而民向方矣。

  老子〔文子〕曰:為善即勸,為不善即觀,勸即生責,觀即生患,故道不可 以進而求名,可以退而修身。故聖人不以行求名,不以知見求譽,治隨自然,己 無所與。為者有不成,求者有不得,人有窮而道無通。有智而無為,與無智同功 ;有能而無事,與無能同德。有智若無智,有能若無能,道理達而人才滅矣。人 與道不兩明,人愛民即不用道,道勝即名息,道息人名章即危亡。

  老子〔文子〕曰:使信士分財,不如定分而探籌,何則?有心者之于平,不 如無心者也。使廉士守財,不如閉戶而全封,以為有欲者之于廉,不如無欲者也 。人舉其疵則怨,鑒見其醜則自善,人能接物而不與己,則免于累矣。

  老子〔文子〕曰:凡事人者,非以寶幣,必以卑辭。幣單而欲不厭,卑體免 辭,論說而交不結,約束誓盟,約定而反先日,是以君子不外飾仁義,而內修道 德。修其境內之事,盡其地方之廣,勸民守死,堅其城郭,上下一心,與之守社 稷,即為民者不伐無罪,為利者不攻難得,此必全之道,必利之理。

  老子〔文子〕曰:聖人不勝其心,眾不勝其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 內便于性,外合于性,外合于義,循理而動。不繫于物者,正氣也;推于滋味, 淫于聲色,發于喜怒,不顧後患者,邪氣也。邪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 立,一起一廢,故聖人損欲而從性。目好色,耳好聲,鼻好香,口好味,合而說 之,不離利害嗜欲也;耳目鼻口不知所欲,皆心為之制,各得其所由,由此觀之 ,欲不可勝亦明矣。

  老子〔文子〕曰:治身養性者,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內在己 者得,而邪氣無由入。飾其外,傷其內。扶其情者,害其身;見其文者,蔽其真 。夫須臾無忘其為賢者,必困其性,百步之中,無忘其為容者,必累其形。故羽 翼美者,傷其骸骨;枝葉茂者,害其根荄;能兩美者,天下無之。

  老子〔文子〕曰:天有明不憂民之晦也,地有財不憂民之貧也,至德道者若 丘山,巍然不動,行者以為期,直己而足物,不為人賜,用之者亦不受其德,故 安而能久。天地無與也,故無奪也;無德也,故無怨也。善怒者,必多怨;善與 者,必善奪。唯隨天地之自然而能勝理。故譽見即毀隨之,善見即惡從之,利為 害始,福為禍先,不求利即無害,不求福即無禍,身以全為常,富貴其寄也。

  老子〔文子〕曰:聖人無屈奇之服,詭異之行,服不雜,行不觀,通而不華 ,窮而不懾,榮而不顯,隱而不辱,異而不怪,同用無以名之,是謂大通。

  老子〔文子〕曰:道者直己而待命,時之至不可迎而返也,時之去不可足而 援也,故聖人不進而求,不退而讓。隨時三年,時去我走;去時三年,時在我後 ;無去無就,中立其所。天道無親,唯德是與。福之至非己之所求,故不伐其功 ;禍之來非己之所生,故不悔其行。中心其恬,不累其德;狗吠不驚,自信其情 ;誠無非分,故通道者不惑,知命者不憂。帝王之崩,藏骸于野,其祭也祀之于 明堂,神貴于形也。故神制形則從,形勝神則窮,聰明雖用,必反諸神,謂之大 通。

  老子〔文子〕曰:古之存己者,樂德而忘賤,故名不動志;樂道而忘貧,故 利不動心。是以謙而能樂,靜而能澹。以數算之壽,憂天下之亂,猶憂河水之涸 ,泣而益之也,故不憂天下之亂,而樂其身治者,可與言道矣。

  老子〔文子〕曰:人有三怨: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 人怨之。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祿益厚者,施益博。修此三 者,怨不作,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老子〔文子〕曰:言者,所以通己于人也;聞者,所以通于己也。既闇且聾 ,人道不通。故有闇聾之病者,莫知事通,豈獨形骸有闇聾哉!心亦有之塞也, 莫知所通,此闇聾之類也。夫道之為宗也,有形者皆生焉,其為親也,亦戚矣。 飧穀食氣者皆壽焉,其為君也亦惠矣;諸智者學焉,其為師也亦明矣。人皆以無 用害有用,故知不博而日不足,以博奕之日問道,聞見深矣,不聞與不問,猶闇 聾之比于人也。

  老子〔文子〕曰:人之情,心服于德,不服于力。德在與不在來,是以,聖 人之欲貴于人者,先貴于人;欲尊于人者,先尊于人;欲勝人者,先自勝;欲卑 人者,先自卑。故貴賤卑尊,道以制之。夫古之聖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後人 ,即天下樂推而不厭,戴而不重,此德重有餘而氣順也,故知與之為取,後之為 先,即幾之道矣。

  老子〔文子〕曰:德少而寵多者譏,才下而位高者危,無大功而有厚祿者微 ,故「物或益之而損,或損之而益。」眾人皆知利利,而不知病病;唯聖人知病 之為利,利之為病。故再實之木其根必傷,多藏之家其後必殃。夫大利者反為害 ,天之道也。

  老子〔文子〕曰:小人從事曰苟得,君子曰苟義。為善者,非求名者也,而 名從之,名不與利期,而利歸之,所求者同,所極者異,故動有益則損隨之。言 無常是,行無常宜者,小人也;察于一事,通于一能,中人也;兼覆而并有之, 技能而才使之者,聖人也。

  老子〔文子〕曰:生所假也,死所歸也。故世治即以義衛身,世亂即以身衛 義;死之日,行之終也,故君子慎一用之而已矣。故生所受于天以,命所遭于時 也,有其才不遇其世,天也,求之有道,得之在命。君子能為善,不能必得其福 ,不忍而為非,而未必免于禍。故君子逢時即進,得之以義,何幸之有!不時即 退,讓之以禮,何不幸之有!故雖處貧賤而猶不悔者,得其所貴也。

  老子〔文子〕曰:人有順逆之氣生于心,心治則氣順,心亂則氣逆。心之治 亂在于道德,得道則心治,失道則心亂。心治則交讓,心亂則交爭。讓則有德, 爭則有賊。有德則氣順,賊生則氣逆。氣順則自損以奉人,氣逆則損以人以自奉 ,二氣者可道已而制也。天之道,其猶響之報聲也。德積則福生,禍積則怨生。 宦敗于官茂,孝衰于妻子,患生于憂解,病甚于且癒,故「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也。」

  老子〔文子〕曰:舉枉與直,如何不得;舉直與枉,勿與遂往;所謂同污而 異泥者。

  老子〔文子〕曰:聖人同死生,愚人亦同死生。聖人同死生明于分理,愚人 同死生不知利害之所在。道懸天,物布地,和在人。人主不和,即天氣不下,地 氣不上,陰陽不調,風雨不時,人民疾飢。

  老子〔文子〕曰:得萬人之兵,不如聞一言之當;得隋侯之珠,不如得事之 所由;得和氏之璧,不如得事之所適。天下雖大,好用兵者亡;國雖安,好戰者 危。故「小國寡民,雖有什伯之器而勿用。」

  老子〔文子〕曰:能成霸王者,必勝者也;能勝敵者,必強者也。能強者, 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自得者 ,必柔弱者。能勝不如己者,至于若己者而格。柔勝出于若己者,其事不可度, 故能眾不勝,成大勝者也。

〈道德〉   文子〔平王〕問道,老子〔文子〕曰:學問不精,聽道不深。凡聽者,將以 達智也,將以成行也,將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不達。故上學以神聽,中 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以耳聽者,學在皮膚;以心聽者,學在肌肉;以神聽者 ,學在骨髓。故聽之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盡精;不能盡其精, 即行之不成。凡聽之理,虛心清靜,損氣無盛,無思無慮,目無妄視,耳無苟聽 ,專精積[禾畜],內意盈并,既以得之,必固守之,必長久之。夫道者,原產有 始。始于柔弱,成于剛強;始于短寡,成于眾長。「十圍之木,始于把;百仞之 台,始于下。」此天道也。聖人法之,卑者所以自下也,退者所以自後也,儉者 所以自小也,損者所以自少也。卑則尊,退則先,儉則廣,損則大,此天道所成 也。夫道者,德之元,天之根,福之門,萬物待之而生,待之而成,待之而寧。 夫道,無為無形,內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與天為鄰,無為而無不為, 莫知其情,莫知其真,其中有信。天子有道,則天下服、長有社稷;公侯有道, 則人民和睦、不失其國;士庶有道,則全其身、保其親;強大有道,不戰而克; 小弱有道,不爭而得;舉事有道,功成得福;君臣有道,則忠惠;父子有道,則 慈孝;士庶有道,則相愛;故有道則和,無道則苛。由是觀之,道之于人,無所 不宜也。夫道者: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盡行之,天下服;服則懷 之。故帝者,天下之適也;王者,天下之往也。不適不往,不可謂帝王。故帝王 不得人不能成,得人失道亦不能守。夫失道者,奢泰驕佚,慢倨矜傲,見余自顯 自明,執雄堅強,作難結怨,為兵主,為亂者。小人行之,身受大殃;大人行之 ,國家滅亡,淺及其身,深及子孫。夫罪莫大于無道,怨莫深于無德,天道然也 。

  老子〔文子〕曰:夫行道者,使人雖勇,刺之不入;雖巧,擊之不中。夫刺 之不入,擊之不中,而猶辱也。未若使人雖勇不敢刺,雖巧不敢擊。夫不敢者, 非無其意也;未若使人無其意。夫無其意者,未有愛利害之心也,不若使天下丈 夫女子莫不歡然皆欲愛利之。若然者,天地而為君,無官而為長,天下莫不願安 利之,故「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

  文子〔平王〕問德?老子〔文子〕曰:畜之養之,遂之長之,兼利無擇,與 天地合,此之謂德。何謂仁?曰:為上不矜其功,為下不羞其病;于大不矜,于 小不偷;兼愛無私,久而不衰,此之謂仁也。何謂義?曰:為上則輔弱,為下則 守節,達不肆意,窮不易操,一度順理,不私枉撓,此之謂義也。何謂禮?曰: 為上則恭嚴,為下則卑敬。四者既修,國家安寧。故物生者道也,長者得也,愛 者仁也,正者義也,敬者禮也。不畜不養,不能遂長;不慈不愛,不能成遂;不 正不匡,不能久長;不敬不寵,不能貴重。故德者,民之所貴也;仁者,民之所 懷也;義者,民之所畏也;禮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文之順也;聖人之所以 御萬物也。君子無德則下怨,無仁則下爭,無義則下暴,無禮則下亂。四經不立 ,謂之無道。無道不亡者,未之有也。

  老子〔文子〕曰:至德之世,賈便其市,農樂其野,大夫安其職,處士修其 道,人民樂其業;是以風雨不毀折,草木不夭死;河出圖,洛出書。及世之衰也 ,賦斂無度,殺戮無止。刑諫者,殺賢士,是以山崩川涸,蠕動不息,[楙土]無 百蔬。故世治則愚者不得獨亂,世亂則賢者不能獨治。聖人和愉寧靜,生也;至 德道行,命也。故生遭命而後能行,命得時而後能明,必有其世而後有其人。

  文子〔平王〕問聖智?老子〔文子〕曰:聞而知之,聖也;見而知之,智也 。故聖人常聞禍福所生而擇其道,智者長見禍福成形而擇其行。聖人知天道吉凶 ,故知禍福所生;智者先見成形,故知禍福之門。聞未生,聖也;先見成行,智 也;無聞見者,愚迷。

  老子〔文子〕曰:君好智則信時而任己,棄數而用惠,物博智淺,以淺贍博 ,未之有也;獨任其智,失必多矣。好智窮術也,好勇危亡之道也。好與則無定 分,上之分不定,則下之望無止,若多斂則與民為仇。少取而多與,其數無有, 故好與,來怨之道也。由是觀之,財不足任,道術可因,明矣。

  文子〔平王〕問曰:古之王者,以道蒞天下,為之奈何?老子〔文子〕曰: 執一無為,因天地與之變化。「天下,大器也。不可執也,不可為也。為者敗之 ,執者失之。」執一者,見小也;見小故能成其大也。無為者,守靜也,守靜能 為天下正。處大,滿而不溢;居高,貴而無驕。處大不溢,盈而不虧;居上不驕 ,高而不危。盈而不虧,所以長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富貴不離其 身,祿及子孫,古之王道具于此矣。

  老子〔文子〕曰:民有道所同行,有法所同守,義不能相固,威不能相必, 故立君以一之。君執一即治,無常即亂。君道者,非所以有為也,所以無為也。 智者,不以德為事;勇者,不以力為暴;仁者,不以位為惠;可謂一矣。一也者 ,無適(敵)之道也,萬物之本也。君數易法,國數易君,人以其位達其好憎。 下之任懼,不可勝理,故君失一,其亂甚于無君也。君必執一,而後能群矣。

  文子〔平王〕問曰:王道有幾?老子〔文子〕曰:一而已矣。文子〔平王〕 曰:古有以道王者,有以兵王者,何其一也?曰:以道王者,德也;以兵王者, 亦德也。用兵有五:有義兵,有應兵,有忿兵,有貪兵,有驕兵。誅暴就弱,謂 之義;敵來加己,不得已而用之,謂之應;爭小故,不勝其心,謂之忿;利人土 地,欲人財貨,謂之貪;恃其國家之大,矜其人民之眾,欲見賢于敵國者,謂之 驕。義兵王,應兵勝,忿兵敗,貪兵死,驕兵滅,此天道也。

  老子〔文子〕曰:釋道而任智者危,棄數而用才者困。故守分循理,失之不 憂,得之不喜。成者非所為,得者非所求,入者有受而無敗,出者有授而無與。 因春而生,因秋而殺,所生不德,所殺不怨,則幾于道矣。

  文子〔平王〕問曰:王者得其歡心,為之奈何?老子〔文子〕曰:若江海即 是也,淡兮無味,用之不既,先小而後大。「夫欲上人者,必以其言下之;欲先 人者,必以其身後之。」天下必效其歡愛,進其仁義,而無苛氣,居上而民不重 ,居前而眾不害,天下樂推而不厭,雖絕國殊俗,蜎飛蠕動,莫不親愛,無之而 不通,無往而不遂,故為天下貴。

  老子〔文子〕曰:執一世之法籍,以非傳代之俗,譬猶膠柱調瑟。聖人者, 應時權變,見形失宜,世異則事變,時移則俗易,論世立法,隨時舉事。上古之 王,法度不同,非古相返也,時務異也。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為 法者,與化推移。聖人法之可觀也,其所以作法不可原也,其言可聽也,其所以 言不可形也。三皇五帝輕天下,細萬物,齊死生,同變化,抱道推誠,以鏡萬物 之情,上與道為友,下與化為人。今欲學其道,不得其清明,玄聖守其法籍,行 其憲令,必不能以為治矣。

  文子〔平王〕問政?老子〔文子〕曰:御之以道,養之以德,無示以賢,無 加以力;損而執一,無處可利,無見可欲,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無矜無伐。御 之以道則民附,養之以德則民服,無示以賢則民足,無加以力則民樸。無示以賢 者,儉也;無加以力,不敢也,下以聚之,賂以取之,儉以自全,不敢自安。不 下則離散,弗養則背叛,示以賢則民爭,加以力則民怨。離散則國勢衰,民背叛 則上無威,人爭則輕為非,下怨其上則位危。四者誠修,正道幾矣。

  老子〔文子〕曰:上言者下用也,下言者上用也;上言者常用也,下言者權 用也。唯聖人為能知權。言而必信,期而必當,天下之高行,直而證父,信而死 汝,孰能貴之?故聖人論事之曲直,與之屈伸,無常夷表,祝則名君,溺則捽父 ,勢使然也。夫權者,聖人所以獨見。夫先迕而後合者,之謂權;先合而後迕者 ,不知權。不知權者,善反醜矣。

  文子〔平王〕問曰:夫子之言,非道德無以治天下。上世之王,繼嗣因業, 亦有無道,各沒其世而無禍敗者,何道以然?老子〔文子〕曰:自天子以下至于 庶人,各自生活;然其活有厚薄。天下時有王國破家,無道德之故也。有道德則 夙夜不懈,戰戰兢兢,常恐危亡,無道德則縱欲怠惰,其亡無時。使桀紂循道行 德,湯武雖賢,無所建其功也。夫道德者,所以相生養也,所以相畜長也,所以 相親愛也,所以相敬貴也。夫聾蟲雖愚,不害其所愛,誠使天下之民皆懷仁愛之 心,禍災何由生乎!夫無道而無禍害者,仁未絕,義未滅也;仁雖未絕,義雖未 滅,諸侯以輕其上矣,諸侯輕上,則朝廷不恭,縱令不順;仁絕義滅,諸侯背叛 ,眾人力政,強者陵弱,大者侵小,民人以攻擊為業,災害生,禍亂作,其亡無 日,何其無禍也。

  老子〔文子〕曰:法煩刑峻,即民生詐;上多事,則下多態;求多,即得寡 ;禁多,即勝少。以事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猶揚火而使無焚也;以智生患,又 以智備之,譬猶撓水而欲求其清也。

  老子〔文子〕曰:人主好仁,即無功者賞,有罪者釋。好刑,即有功者廢, 無罪者及。無好憎者,誅而無怨,施而不德,放準循繩,身無與事,若天若地, 何不覆載。合而和之,君也;別而誅之,法也。民以受誅,無所怨憾,謂之道德 。

  老子〔文子〕曰:天下是非無所定,世各是其所善,而非其所惡。夫求事者 ,非求道理也,求合于己者也;非去邪也,去迕于心者。今吾欲擇是而居之,擇 非而去之,不知世所謂是非也。故「治大國若烹小鮮」,勿撓而已。夫趣合者, 即言中而益親,身疏而謀當,即見疑。今吾欲正身而待物,何知世之所從規我者 乎?吾若與俗遽走,猶逃雨無之而不濡。欲在于虛,則不能虛,若夫不為虛,而 自虛者,此所欲而無不致也。故通于道者如車軸,不運于己,而與轂致于千里, 轉于無窮之原也。故聖人體道反至,不化以待化,動而無為。

  老子〔文子〕曰:夫亟欲戰而數勝者,則國必亡。亟戰則民罷,數勝則主驕 。以驕主使罷民,而國不亡者,則寡矣。主驕則恣,恣則極物;民罷則怨,怨則 極慮。上下俱極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故「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平王問文子曰:吾聞子得道于老聃,今賢人雖有道,而遭淫亂之世,以一人 之權,而欲化久亂之民,其庸能乎?文子曰:夫道德者,匡邪以為正,振亂以為 治,化淫敗以為樸,淳德復生,天下安寧,要在一人。人主者,民之師也;上者 ,下之儀也。上美之則下食之,上有道德則下有仁義,下有仁義則無淫亂之世矣 。積德成王,積怨成亡,積石成山,積水成海,不積而能成者,未之有也。積道 德者,天與之,地助之,鬼神輔之,鳳皇翔其庭,麒麟游其郊,蛟龍宿其沼。故 以道蒞天下,天下之德也;無道蒞天下,天下之賊也。以一人與天下為仇,雖欲 長久,不可得也。堯舜以是昌,桀紂以是亡。平王曰:寡人敬聞命矣。

〈上德〉   老子〔文子〕曰:主者,國之心也。心治則百節皆安,心擾則百節接亂。故 其身治者,支體相遺也;其國治者,君臣相忘也。老子學于常樅,見舌而守柔, 仰視屋樹,退而因川,觀影而知持後,故聖人虛無因循,常後而不先,譬若積薪 ,燎後者處上。

  老子〔文子〕曰:鳴鐸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煎,虎豹之文來射,猿[犬穴] 之捷來格,故勇武以強梁死,辯士以智能困。能以智知,未能以智不知。故勇于 一能,察于一辭,可與曲說,未可與廣應。

  老子〔文子〕曰:道以無有為體,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謂之幽冥 。幽冥者,所以論道,而非道也。夫道者,內視而自反,故人不小覺,不大迷; 不小惠,不大愚。莫鑒于流潦,而鑒于止水;以其內保之,止而不外蕩。月望日 奪光,陰不可以承陽,日出星不見,不能與之爭光,末不可以強于本,枝不可以 大于幹。上重下輕,其覆必易。一淵不兩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兩即爭。玉 在山而草木潤,珠生淵而岸不枯。蚯蚓無筋骨之強、爪牙之利,上食[日布] [土 果] ,下飲黃泉,用心一也。清之為明,杯水可見眸子;濁之為害,河水不見太 山。蘭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浮江海不為莫乘而沉,君子行道不為莫知而止,性 之有也。以清入濁,必困辱;以濁入清,必覆傾。天二氣即成虹,地二氣即泄藏 ,人二氣即生病。陰陽不能常,且冬且夏,月不知晝,日不知夜。川廣者魚大, 山高者木修,地廣者德厚,故魚不可以無餌釣,獸不可以空器召。山有猛獸,林 木為之不斬;園有螫蟲,葵藿為之不采;國有賢臣,折沖千里。通于道者若車軸 ,轉于轂中,不運于己,與之致于千里,終而復始,轉于無窮之原也。故舉枉與 直,何如不得;舉直與往,勿與遂往。

  有鳥將來,張羅而待之。得鳥者,羅之一目,今為一目之羅,則無時得鳥, 故事或不可前規,物或不可預慮,故聖人畜道待時也。欲致魚者先通谷,欲來鳥 者先樹木;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為魚得者,非挈而入淵也;為猿得者,非 負而上木也;縱之所利而已。足所踐者淺,然待所不踐而後能行;心所知者褊, 然待所不知而後能明。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塞,唇亡而齒寒,河水深而壤在山 。水靜則清,清則平,平則易,易則見物之形。形不可并,故可以為正。使葉落 者,風搖之也;使水濁者,物撓之也。璧鍰之器,礛諸之功也;莫邪斷割,砥勵 之力也;虻與驥致千里而不飛,無裹糧之資而不飢。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 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怒出于不怒,為出于不為,視于無有則得所 見,聽于無聲則得所聞。飛鳥反鄉,兔走歸窟,狐死首丘,寒螿得木,各依其所 生也。

  水火相憎,鼎鬲在其間,五味以和;骨肉相愛也,讒人間之,父子相危也。 犬豕不擇器而食,俞肥其體,故近死。鳳凰翔于千仞,莫之能致。椎固百內,而 不能自椽;目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見其眥。因高為山,及安而不危;因下為淵, 即深而魚鱉歸焉。溝池潦即溢,旱即枯。河海之源,淵深而不竭。鱉無耳而目不 可以蔽,精于明也;瞽無目而耳不可以蔽,精于聰也。混混水濁,可以濯吾足乎 ?冷冷之水清,可以濯吾纓乎?[素勺]之為縞也,或為冠,或為[糸末]。冠則戴 枝之,[糸末]則足蹍之。金之勢勝木,一刃不能殘一林;土之勢勝水,一掬不能 塞江河;水之勢勝火,一酌不能救一車之薪。冬有雷,夏有雹,寒暑不變其節, 霜雪麃麃,日出而流。傾易覆也,倚易軵也,幾易助也,濕易雨也。蘭芷以芳, 不得見霜;蟾蜍辟兵,壽在五月之望。精泄者,中易殘;華非時者,不可食。

  舌之與齒,孰先弊焉?繩之與矢,孰先直焉?使影曲者形也,使響濁者聲也 。與死同病者,難為良醫;與亡國同道者,不可為忠謀。使倡吹竽,使工捻竅, 雖中節,不可使決,君形亡焉。聾者不歌,無以自樂;盲者不觀,無以接物。步 于林者,不得直道;行于險者,不得履繩;海內其所出,故能大。日不并出,狐 不二雄,橑輪未足恃也。張弓而射,非弦不能發;發矢之為射,十分之一。飢馬 在廄,漠然無聲,投芻其旁,爭心乃生。三寸之管無當,天下不能滿;十石而有 塞,百斗而足。循繩而斷即不過,懸衡而量即不差。懸古法以類有時,而遂杖格 之屬,有時而施。是而行之,謂之斷;非而行之,謂之亂。

  農夫勞而君子養,愚者言而智者擇。見之明白,處之如玉石;見之黯晦,必 留其謀。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畢開,不如一戶之明。蝮蛇不可為足, 虎不可為翼。今有六尺之席,臥而越之,下才不難,立而逾之,上才不易,勢施 異也。助祭者得嘗,救鬥者得傷。蔽于不祥之木,為雷霆所扑。日月欲明,浮雲 蔽之;河水欲清,沙土穢之;叢蘭欲修,秋風敗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蒙塵 而欲無眯,不可得絜。黃金龜紐,賢者以為佩;土壤布地,能者以為富。故與弱 者金玉,不如與之尺素。轂虛而中立三十輻,各盡其力,使一軸獨入,眾輻皆棄 ,何近遠之能至。橘柚有鄉,萑葦有叢。獸同足者相從游,鳥同翼者相從翔。欲 觀九州之地,足無千里之行,無政教之原,而欲為萬民之上者,難矣!凶凶者獲 ,提提者射,故「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

  君子有酒,小人鞭缶,雖不可好,亦可以醜。人之性,便衣綿帛,或射之即 被甲,為所不便,以得其便也。三十輻共一轂,各直一鑿,不得相入,猶人臣各 守其職也。善用人者,若[虫開去門]之足,眾而不相害;若舌之與齒,堅柔相磨 而不相敗。石生而堅,芷生而芳,少而有之,長而逾明。扶之與提,謝之與讓, 得之與失,諾之與已,相去千里。再生者不獲,華太早者不須霜而落。污其準, 粉其顙,腐鼠在阼,燒熏于堂,入水而增濡,懷臭而求芳,雖善者不能為工。冬 冰可折,夏木可結,時難得而易失。木方盛,終日采之而復生;秋風下霜,一夕 而零。質的張而矢射集,林木茂而斧斤入,非或召之也,形勢之所致。乳犬之噬 虎,伏雞之博狸,恩之所加,不量其力。夫待利而登溺者,必將以利溺之矣。舟 能浮能沉,愚者不知足焉。驥驅之不進,引之不止,人君不以求道理。

  水雖平,必有波;衡雖正,必有差;尺雖齊,必有危。非規矩不能定方圓非 準繩無以正曲直。用規矩者,亦有規矩之心。太山之高,倍而不見,秋毫之末, 視之可察。竹木有火,不鉆不熏;土中有水,不掘不出。矢之疾,不過二里;跬 步不休,跛鱉千里;累塊不止,丘山從成。臨河欲魚,不若歸而織網。弓先調而 後求勁,馬先順而後求良,人先信而後求能。巧冶不能消木,良匠不能斫冰,物 有不可如之何,君子不留意。使人無渡河可,使河無波不可,無曰不辜,甑終不 墜井矣。刺我行者,欲我交;呰我貨者,欲我市;行一棋不足以見知,彈一弦不 足以為悲。今有一炭然,掇之爛指,相近也;萬石俱熏,去之十步而不死,同氣 而異積也。有榮華者,必有愁悴。上有羅紈,下必有麻[糸費]。木大者根瞿,山 高者基扶。

  老子〔文子〕曰:鼓不藏聲,故能有聲;鏡不沒形,故能有形;金石有聲, 不動不鳴;管簫有音,不吹無聲。是以,聖人內藏,不為物唱,事來而制,物至 而應。天行不已,終而復始,故能長久;輪得其所轉,故能致遠;天行一不差, 故無過矣。天氣下,地氣上;陰陽交通,萬物齊同;君子用事,小人消亡,天地 之道也。天氣不下,地氣不上;陰陽不通,萬物不昌;小人得勢,君子消亡,五 穀不植,道德內藏。天之道,裒多益寡;地之道,損高益下;鬼神之道,驕溢與 下;人之道,多者不與;聖人之道,卑而莫能上也。天明日明,而後能照四方; 君明臣明,域中乃安。域有四明,乃能長久,明其施明者,明其化也。天道為文 ,地道為理,一為之和,時為之使,以成萬物,命之曰道。大道坦坦,去身不遠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物,其德不絕。天覆萬物,施其德而養之, 與而不取,故精神歸焉;與而不取者,上德也,是以有德。高莫高于天也,下莫 下于澤也。天高澤下,聖人法之,尊卑有敘,天下定矣。地載萬物而長之,與而 取之,故骨骸歸焉;與而取者,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地承天,故定 寧;地定寧,萬物形;地廣厚,萬物聚。定寧無不載,廣厚無不容。地勢深厚, 水泉入聚,地道方廣,故能久長,聖人法之,德無不容。

  陰難陽,萬物昌;陰復陽,萬物湛。物昌,無不贍也;物湛,無不樂也。物 樂則無不治矣。陰害物,陽自屈,陰進陽退,小人得勢,君子避害,天道然也。 陽氣動,萬物緩而得其所,是以,聖人順陽道。夫順物者,物亦順之;逆物者, 物亦逆之,故不失物之情性。洿澤盈,萬物節成;洿澤枯,萬物荂。故雨澤不行 ,先下荒亡。陽上而復下,故為萬物主;不長有,故能終而復始;終而復始,故 能長久;能長久,故為天下母。陽氣畜而後能施,陰氣積而後能化,未有不畜積 而後能化者也。故聖人慎所積。陽滅陰,萬物肥;陰滅陽,萬物衰,故王公尚陽 道則萬物昌,尚陰道則天下亡。陽不下陰,則萬物不成;君不下臣,德化不行, 故君下臣則聰明,不下臣則暗聾。日出于地,萬物蕃息,王公居民上,以明道德 ;日入于地,萬物休息,小人居民上,萬物逃匿。雷之動也,萬物啟;雨之潤也 ,萬物解。大人施行,有似于此,陰陽之動有常節,大人之動不極物。雷動地, 萬物緩;風搖樹,草木敗。大人去惡就善,民不遠徙,故民有去就也,去尤甚, 就少愈。風不動,火不出;大人不言,小人無跡。火之出也必待薪,大人之言必 有信。有信而真,何往不成!河水深,壤在山;丘陵高,下入淵。陽氣盛,變為 陰;陰氣盛,變為陽。故欲不可盈,樂不可極。忿無惡言,怒無惡色,是謂計得 。火上炎,水下流;聖人知道,以類相求。聖人[人哀]陽,天下和同;[人哀]陰 ,天下溺沉。

  老子〔文子〕曰:積薄成厚,積卑成高,君子日汲疾以成輝,小人日快快以 至辱。其消息也,雖未能見,故見善如不及,宿不善如不祥。苟向善,雖過無怨 ;苟不向善,雖忠來惡,故怨人不如怨己,免求諸人不如求諸己。聲自召也,類 自求也,名自命也,自官也,無非己者。操銳以刺,操刃以擊;何怨于人,故君 子慎其微。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和居中央,是以木實生心,草實生于 莢,卵胎生于中央,不卵不胎,生而須時。地平則水不流,輕重均則衡不傾,物 之生化也,有感以然。

  老子〔文子〕曰:山致其高而雲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龍生焉,君子致其道 而德澤流焉。夫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隱行者,必有昭名。樹黍者不獲稷,樹 怨者無報德。

〈微明〉   老子〔文子〕曰:道,可以弱,可以強;可以柔,可以剛;可以陰,可以陽 ;可以幽,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應待無方。知之淺,不知之深;知之外 ,不知之內;知之粗,不知之精。知之乃不知,不知乃知之,孰知知之為不知, 不知之為知乎!夫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 非也。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故「天下皆知善之為善也,斯不善矣!知者不言,言 者不知。」

  文子〔平王〕問曰:人可以微言乎?老子〔文子〕曰:何為不可。唯知言之 謂乎?夫知言之謂者,不以言言也。爭魚者濡,逐獸者趨,非樂之也。故至言去 言,至為去為。淺知之人,所爭者末矣。夫「言有宗,事有君。夫為無知,是以 不吾知。」

  文子〔平王〕問曰:為國亦有法乎?老子〔文子〕曰:今夫挽車者,前呼邪 [車乎],後亦應之,此挽車勸力之歌也,雖證衛胡楚之音,不若此之義也。治國 有禮,不在文辯;「法令茲彰,盜賊多有。」

  老子〔文子〕曰:道無正而可以為正,譬若山林而可以為材。材不及山林, 山林不及雲雨,雲雨不及陰陽,陰陽不及和,和不及道。道者,所謂「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也。」無達其意,天地之間,可以陶冶而變化也。

  老子〔文子〕曰:聖人立教施政,必察其終始,見其造恩,故民知書則德衰 ,知數而仁衰,知券契而信衰。瑟不鳴,而二十五弦各以其聲應;軸不運于己, 而三十輻個以其力旋。弦有緩急,然後能成曲;車有勞佚,然後能致遠。使有聲 者,乃無聲者也;使有轉者,乃無轉也。上下異道,易治即亂。位高而道大者從 ,事大而道小者凶。小德害義,小善害道;小辯害治,苛悄傷德。大正不險,故 民易導;至治優游,故下不賊;至忠復素,故民無偽匿。

  老子〔文子〕曰:相坐之法立,則百姓怨;減爵之令張,則功臣叛,故察于 刀筆之跡者,不知治亂之本;習于行陣之事者,不知廟戰之權。聖人先福于重關 之內,慮患于冥冥之外。愚者惑于小利而忘大害,故事有利于小而害于大,得于 此而忘于彼。故仁莫大于愛人,智莫大于知人;愛人即無怨刑,知人即無亂政。

  老子〔文子〕曰:江河之大,溢不過三日;飄風暴雨,日中不出須臾止。德 無所積而不憂者,亡其及也。夫憂者,所以昌也;喜者,所以亡也。故善者,以 弱為強,轉禍為福,「道沖而用之,又不滿也。」

  老子〔文子〕曰:清靜恬和,人之性也;儀表規矩,事之制也。知人之性, 則自養不悖;知事之制,則其舉措不亂。發一號,散無竟,總一管,謂之心。見 本而知末,執一而應萬,謂之述;居知所以,行知所之,事知所乘,動知所止, 謂之道。使人高賢稱譽己者,心之力也;使人卑下誹謗己者,心之過也。言出于 口,不可禁于人;行發于近,不可禁于遠。事者,難成易敗;名者,難立易廢。 凡人皆輕小害,易微事,以至于大患。夫禍之至也,人自生之;福之來也,人自 成之。禍與福同門,利與害同鄰,自非至精,莫之能分。是故,智者慮者,禍福 之門戶也;動靜者,利害之樞機也,不可不慎察也。

  老子〔文子〕曰:人皆知治亂之機,而莫知全生之具,故聖人論世而為之事 ,權事而為之謀。聖人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弱能強,隨時動靜,因資而立功 ;睹物往而知其反,事一而察其變;化則為之象,運則為之應;是以,終身行之 無所困。故事或可言而不可行者,或可行而不可言者;或易為而難成者,或難成 而易敗者。所謂可行而不可言者,取舍也;可言而不可行者,詐偽也;易為而難 成者,事也;難成而易敗者,名也。此四者,聖人之所留心也,明者之所獨見也 。

  老子〔文子〕曰:道者,敬小微,動不失時,百射重戒,禍乃不滋,計福勿 及,慮禍過之,同日被霜,蔽者不傷,愚者有備與智者同功。夫積愛成福,積憎 成禍,人皆知救患,莫知使患無生。夫使患無生易,施于救患難。今人不務使患 無生,而務施救于患,雖神人不能為謀。患禍之所由來,萬萬無方。聖人深居以 避患,靜默以待時;小人不知禍福之門,動而陷于刑,雖曲為之備,不足以全身 。故上士先避患而後就利,先遠辱而後求名,故聖人常從事于無形之外,而不留 心于已成之內。是以,禍患無由至,非譽不能塵垢。

  老子〔文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能欲多, 事欲少。所謂心小者,慮患未生;戒禍慎微,不敢縱其欲也。志欲大者,兼包萬 國;一齊殊俗,是非輻輳中為之轂也。智圓者,始終無端,方流四遠,淵泉而不 竭也。行方者,立直而不撓,素白而不污,窮不易操,達不肆志也。能多者,文 武備具,動靜中儀,舉錯廢置,曲得其宜也。事少者,秉要以偶眾,執約以治廣 ,處靜以持躁也。故心小者,禁于微也;志大者,無不懷也;智圓者,無不知也 ;行方者,有不為也;能多者,無不治也;事少者,約所持也。故聖人之于善也 ,無小而不行,其于過也,無微而不改。行不用巫覡,而鬼神不敢先,可謂至貴 矣,然而戰戰栗栗,日慎一日,是以無為而一之成也。愚人之智,固已少矣;而 所為之事又多,故動必窮。故以政教化,其勢易而必成;以邪教化,其勢難而必 敗。舍其易而必成,從事于難而必敗,愚惑之所致。

  老子〔文子〕曰:福之所起也綿綿,禍之生也紛分。禍福之數微而不可見, 聖人見其始終,故不可不察。明主之賞罰,非以為己,以為國也,適于己而無功 于國者,不施賞焉,逆于己而便于國者,不加罰焉。故義載乎宜謂之君子,遺義 之宜謂之小人。通智得而不勞,其次勞而不病,其下病而亦勞。古之人味而不舍 也,今之人舍而不味也。紂為象箸而箕子唏,魯人偶人葬而孔子嘆,見其所始, 即知其所終。

  老子〔文子〕曰:仁者,人之所慕也;義者,人之所高也。為人所慕,為人 所高,或身死國亡者,不周于時也,故知仁義而不知世權者,不達于道也。五帝 貴德,三皇用義,五伯任力,今取帝王之道,施五伯之世,非其道也。故善否同 ,非譽在俗;趨行等,逆順在時。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行,即有以經于世矣; 知天而不知人,即無以與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即無以與道游。直志適情,即堅 強賊之;以身役物,即陰陽食之。得道之人,外化而內不休。外化,所以知人也 ;內不化,所以全身也。故內有一定之操,而外能屈伸,與物推移,萬舉而不陷 ,所貴乎道者,貴其龍變也。守一節,推一行,雖以成滿猶不易,拘于小好而塞 于大道。道者,寂寞以虛無,非有為于物也,不以有為于己也,是故,舉事而順 道者,非道者之所為也,道之所施也。天地之所覆載,日月之所照明,陰陽之所 煦,雨露之所潤,道德之所扶,皆同一和也。是故,能戴大圓者覆大方,鏡太清 者□大明,立太平者處大堂,能游于冥冥者,與日月同光,無形而生于有形。是 故,真人托期于靈台,而歸居于物之初,□于冥冥,聽于無聲。冥冥之中,獨有 曉焉;寂寞之中,獨有照焉。其用之乃不用,不用而後能用之也。其知之乃不知 ,不知而後能知之也。道者,物之所道也;德者,生之扶也;仁者,積恩之證也 ;義者,比于心而合于眾適者也。道滅而德興,德衰而仁義生,故上世道而不德 ,中世守德而不懷,下世繩繩唯恐失仁義。故君子非義無以生,失義則失其所以 生;小人非利無以活,失利則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懼失義,小人懼失利。觀其所 懼,禍福異矣。

  老子〔文子〕曰:事或欲利之,適足以害之;惑欲害之,乃足以利之。夫病 濕而強食之熱,病渴而強飲之寒,此眾人之所養也,而良醫所以為病也。悅于目 ,悅于心,愚者之所利,有道者之所避。聖人者,先迎而後合;眾人,先合而後 迕。故禍福之門,利害之反,不可不察也。

  老子〔文子〕曰:有功離仁義者及見疑,有罪而有仁義者必見信,故仁義者 ,事之常順也,天下之尊爵也。雖謀得計當、慮患解、圖國存,其事有離仁義者 ,其功必不遂也;言雖無中于策,其計無益于國,而心周于君,合于仁義者,身 必存。故曰:百言百計常不當者,不若舍趨而審仁義也。

  老子〔文子〕曰:教本乎君子,小人被其澤;利本乎小人,君子享其功。使 君子小人各得其宜,則通功易食而道達矣。人多欲即傷義,多憂即害智。故治國 ,樂所以存;虐國,樂所以亡。水下流而廣大,君下臣而聰明。君不與臣爭而治 道通,故君根本也,臣枝葉也;根本不美而枝葉茂者,未之有也。

  老子〔文子〕曰:慈父之愛子者,非求其報,不可內解于心;聖主之養民, 非為己用也,性不能己也;及恃其力,賴其功勛而必窮,有以為則恩不接矣。故 用眾人之所愛,則得眾人之力;舉眾人之所喜,則得眾人之心;故見其所始,則 知其所終。

  老子〔文子〕曰:人以義愛,黨以群強。是故,德之所施者博,即威之所行 者遠;義之所加者薄,則武之所制者小。

  老子〔文子〕曰:以不義而得之,又不布施,患及其身,不能為人,又無以 自為,可謂愚人。無以異于梟愛其子也。故「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 不可長保。」德之中有道,道之中有德。其化不可極,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萬 事盡然,不可勝明。福至祥存,禍至祥先。見祥而不為善,則福不來;見不祥而 行善,則禍不至。利與害同門,禍與福同鄰,非神聖莫之能分,故曰:「禍兮福 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人之將疾也,必先甘魚肉之味;國之將亡也, 必先惡忠臣之語。故疾之將死者,不可為良醫;國之將亡者,不可為忠謀。修之 身,然後可以治民;居家理治,然後可移官長。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修 之家,其德乃餘;修之國,其德乃豐。」民之所以生活,衣與食也。事周于衣食 則有功,不周于衣食則無功,事無功德不長。故隨時而不成,無更其刑;順時而 不成,無更其理。時將復起,是謂道紀。帝王富其民,霸王富其地,「上無為而 民自化」。「起師十萬,日費千金。師旅之後,必有凶年。」故「兵者不祥之器 也,非君子之寶也。」「和大怨,必有餘怨」,奈何其為不善也!古者親近不以 言,來遠不以言,使近者悅,遠者來。與民同欲則和,與民同守則固,與民同念 者和;得民力者富,得民譽者顯。行有召寇,言有致禍。無先人言,後人已。附 耳之語,流聞千里。言者禍也,舌者機也。出言不當,駟馬不追。昔者,中黃子 曰:「天有五方,地有五行,聲有五音,物有五味,色有五章,人有五位,故天 地之間有二十五人也。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聖人,次五有德人、賢 人、智人、善人、辯人,中五有公人、忠人、信人、義人、禮人,次五有士人、 工人、虞人、農人、商人,下五有眾人、奴人、愚人、肉人、小人。」上五之與 下五,猶人之與牛馬也。聖人者,以目視,以耳聽,以口言,以足行。真人者, 不視而明,不聽而聰,不行而從,不言而公。故聖人所以動天下者,真人未嘗過 焉;賢人所以矯世俗者,聖人未嘗觀焉。所謂道者,無前無後,無左無右,萬物 玄同,無是無非。

〈自然〉   老子〔文子〕曰:清虛者,天之明也;無為者,治之常也。去恩慧,舍聖智 ,外賢能,廢仁義,滅事故,棄佞辯,禁奸偽,則賢不肖者齊于道矣。靜則同, 虛則通,至德無為,萬物皆容,虛靜之道,天長地久,神微周盈,于物無宰。十 二月運行,周而復始,金木水火土,其勢相害,其道相待。故至寒傷物,無寒不 可;至暑傷物,無暑不可,故可與不可皆可。是以,大道無所不可,可在其理, 見可不趨,見不可不去,可與不可,相為左右,相為表裡。凡事之要,必從一始 ,時為之紀,自古及今,未嘗變易,謂之天理。上執大明,下用其光,道生萬物 ,理于陰陽,化為四時,分為五行,各得其所。與時往來,法度有常。下及無能 ,上道不傾,群臣一意。天地之道,無為而備,無求而得,是以,知其無為而有 益也。

  老子〔文子〕曰:樸,至大者無形狀;道,至大者無度量。故天圓不中規, 地方不中矩。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道在其中而莫知其所,故見不 遠者,不可與言大;知次博者,不可與論至。夫稟道與物通者,無以相非,故三 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一也。若夫規矩勾繩,巧之具也,而非所以為巧也; 故無弦雖師文不能成其曲,徒銜則不能獨悲,故弦悲之具也,非所以為悲也;至 于神和,游于心手之間,放意寫神,論變而形于弦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 受之于父,此不傳之道也。故肅者,形之君也;而寂寞者,音之主也。

  老子〔文子〕曰:天地之道,以德為主,道為之命,物以自正。至微甚內, 不以事貴。故不待功而立,不以位為尊;不待名而顯,不須禮而莊,不用兵而強 。故道立而不教,明照而不察。道立而不教者,不奪人能也;明照而不察者,不 害其事也。夫教道者,逆于德,害于物,故陰陽四時,金木水火土,同道而異理 ,萬物同情而異形。智者不相教,能者不相受。故聖人立法,以導民之心,各使 自然,故生者無德,死者無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 為芻狗。」夫慈愛仁義者,近狹之道也。狹者入大而迷,近者行遠而惑。聖人之 道,入大不迷,行遠不惑,常慮自守,可以為極,是謂天德。

  老子〔文子〕曰:聖人天覆地載,日月照臨,陰陽和,四時化,懷萬物而不 同,無故無新,無疏無親。故能法天者,天不一時,地不一材,人不一事,故緒 業多端,趨行多方。故用兵者,或輕或重,或貪或廉,四者相反,不可一也。輕 者欲發,重者欲止,貪者欲取,廉者不利非其有也。故勇者可令進鬥,不可令持 堅;重者可令固守,不可令凌敵;貪者可令攻取,不可令分財;廉者可令守分, 不可令進取;信者可令持約,不可令應變。五者,聖人兼用而材使之。夫天地不 懷一物,陰陽不產一類,故海不讓水潦以成其大,山材不讓枉撓以成其崇,聖人 不辭其負薪之言以廣其名。夫守一隅而遺萬方,取一物而棄其餘,則所得者寡, 而所治者淺矣。

  老子〔文子〕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之所照,形殊性異,各有所安 。樂所以為樂者,乃所以為悲也;安所比為安者,乃所以為危也。故聖人之牧民 也,使各便其性,安其居,處其宜,為其所能,周其所適,施其所宜,如此即萬 物一齊,無由相過。天下之物,無貴無賤,故不尚賢者,言不放魚于木,不沈鳥 于淵。昔堯之治天下也,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后稷為田疇,奚仲為 工師。其導民也,水處者漁,林處者采,谷處者牧,陵處者田,地宜其事,事宜 其械,械宜其材,皋澤織網,陵阪耕田,如是則民得以所有易所無,以所工易所 拙。是以,離叛者寡,聽從者眾,若風之過蕭,忽然而感之,各以清濁應。物莫 不就其所利,避其所害。是以,「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而足跡不接于諸 侯之境,車軌不結于千重之外,皆安其居也。故亂國若盛,治國若虛,亡國若不 足,存國若有餘。虛者,非無人也,各守其職也;盛者,非多人也,皆徼于末也 ;有餘者,非多財也,欲節而事寡也;不足者,非無貨也,民鮮而費多也。故先 王之法,非所作也;其禁誅,非所為也,所守也,上德之道也。

  老子〔文子〕曰:以道治天下,非易人性也,因其所有而條暢之,故因即大 ,作即小。古之瀆水者,因水之流也;生稼者,因地之宜也;征伐者,因民之欲 也。能因,則無敵于天下矣。物必有自然而後人事有治也,故先王之制法,因民 之性而為之節文。無其性,不可使順教;有其性,無其資,不可使遵道。人之性 有仁義之資,其非聖人為之法度,不可使向方,因其所惡以禁奸,故刑罰不用, 威行如神,因其性即天下聽從,拂其性即法度張而不用。道德者則功名之本也, 民之所懷也,民懷之則功名立。古之善為君者法江海,江海無為以成其大,窳下 以成其廣,故能長久。為天下溪谷,其德乃足,無為故能取百川,不求故能得, 不行故能至。是以,取天下而無事。不自貴故富,不自見故明,不自矜故長,處 不有之地故為天下王,不爭故莫能與之爭,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江海近于道, 故能長久,與天地相保。王公修道,則功成而不有,不有即強固,強固而不以暴 人,道深即功名遂成。「此謂玄德。深矣!遠矣!其與物反矣!」天下有始,莫 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非雄非雌,非牝非牡,生而不死,天地以成,陰陽以 形,萬物以生。故陰與陽,有圓有方,有短有長,有存有亡,道為之命。幽沉而 無事,于心甚微,于道甚當,死生同理,萬物變化,合于一道。簡生忘死,何往 不壽。去事與言,慎無為也。守道周密,于物不宰。至微無形,天地之始,萬物 同于道而殊形。至微無物,故能周恤;至大無外,故為萬物蓋;至細無內,故為 萬物貴。道以存生,德以安形。至道之度,去好去惡,無有知故,易意和心,無 以道迕。夫天地專而為一,分而為二,反而合之,上下不失;專而為一,分而為 五,反而合之,必中規矩。夫道,至親,不可疏;至近,不可遠。求之遠者,往 而復反。

  老子〔文子〕曰:帝者有名,莫知其情。帝者貴其德,王者尚其義,霸者通 于理。聖人之道,于物無有,道狹然後任智,德薄然後任刑,明淺然後任察。任 智者中心亂,任刑者上下怨,任察者下求善以事上即弊。是以,聖人因天地之變 化,其德乃天覆而地載,道之以時,其養乃厚,厚養即治;雖有神聖,夫何以易 之。去心智,省刑罰,反清靜,物將自正。道之為君如尸,儼然玄默,而天下受 其福,一人被之不褒,萬人被之不褊。是故,重為慧,重為暴,即道迕矣。為惠 者布施也,無功而厚賞,無勞而高爵,即守職者懈于官,而游居者亟于進矣。夫 暴者妄誅,無罪而死亡,行道者而被刑,即修身不勸善,而為邪行者輕犯上矣。 故為惠者即生奸,為暴者即生亂,奸亂之俗,亡國之風也。故國有誅者,而主無 怒也;朝有賞者,而君無與也。誅主不怨君,罪之當也;賞者不德上,功之致也 。民之誅賞之來,皆生于身,故務功修業,不受賜于人。是以,朝廷蕪而無跡, 田[楙土]辟而無穢。故「太上,下知而有之。」王道者,「處無為之事,行不言 之教」,清靜而不動,一度而不徭,因循任下,責成而不勞,謀無失策,舉無過 事,言無文章,行無儀表,進貴應時,動靜循理,美醜不好憎,賞罰不喜怒。名 各自命,類各自以,事由自然,莫出于己。若欲狹之,乃是離之;若欲飾之,乃 是賊之。天氣為魂,地氣為魄,反之玄妙,各處其宅,守之勿失,上通太一,太 一之精,通合于天。天道嘿嘿,無容無則,大不可極,深不可測,常與人化,智 不能得;轉輪無端,化遂如神,虛無因循,常後而不先。其聽治也,虛心弱志, 清明不暗。是故,群臣輻輳并進,無愚智賢不肖,莫不盡其能。君得所以制臣, 臣得所以事君,即治國之所以明矣。

  老子〔文子〕曰:知而好問者聖,勇而好問者勝。乘眾人之智者即無不任也 ,用眾人之力者即無不勝也。用眾人之力者,烏獲不足恃也;乘眾人之勢者,天 下不足用也。夫權不可為之勢,而不循道理之數,雖神聖人不能以成功。故聖人 舉事,未嘗不因其資而用之也。有一功者處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力能其任, 即舉者不重也;能勝其事,即為者不難也。聖人兼而用之,故「人無棄人,物無 棄材。」

  老子〔文子〕曰: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去,迫而不應,感 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挂正術,循理而 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若夫水用舟,沙用□,泥用輴,山用樏,夏瀆冬陂,因高為山,固下為池,非吾 所為也。聖人不恥身之賤,惡道之不行也;不憂命之短,憂百姓之窮也。故常虛 而無為,抱素見樸,不與物雜。

  老子〔文子〕曰: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養其欲也。聖人踐位者,非以逸樂 其身也。為天下之民強陵弱,眾暴寡,詐者欺愚,勇者侵怯。又為其懷智詐不以 相教,積財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齊一之。為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內,故立三 公九卿以輔翼之。為絕國殊俗,不得被澤,故立諸侯以教誨之。是以,天地四時 無不應也。官無隱事,國無遺利,所以衣寒食飢,養老弱,息勞倦,無不以也。 神農形悴,堯瘦瞿,舜黧黑,禹胼胝,伊尹負鼎而干湯,呂望鼓刀而入周,百里 奚傳賣,管仲束縛,孔子無黔突,墨子無煖席,非以貪祿慕位,將欲事起天下之 利,除萬民之害也。自天子至于庶人,四體勿勤,思慮不困,于事求贍者,未之 聞也。

  老子〔文子〕曰:所謂天子者,有天道以立天下也。立天下之道,執一以為 保,反本無為,虛靜無有,忽恍無際,遠無所止,視之無形,聽之無聲,是謂大 道之經。

  老子〔文子〕曰:夫道者,體圓而法方,背陰而抱陽,左柔而右剛,履幽而 戴明,變化無常,得一之原,以應無方,是謂神明。天圓而無端,故不得觀其形 ;地方而無涯,故莫窺其門。天化遂無形狀,地生長無計量。夫物有勝,唯道無 勝。所以無勝者,以其無常形勢也。轉輪無窮,象日月之運行,若春秋之代謝, 日月之晝夜,終而復始,明而復晦,制形而無形,故功可成;物物而不物,故勝 而不屈。廟戰者帝,神化者王。廟戰者法天道,神化者明四時。修正于境內,而 遠方懷德;制勝于未戰,而諸侯賓服也。古之得道者,靜而法天地,動而順日月 ,喜怒合四時,號令比雷霆,音氣不戾八風,詘伸不獲五度。因民之欲,乘民之 力,為之去殘除害。夫同利者相死,同情者相成,同行者相助,循己而動,天下 為鬥。故善用兵者,用其自為用;不能用兵者,用其為己用。用其自為用,天下 莫不可用;用其為己用,無一人之可用也。

〈下德〉   老子〔文子〕曰:治身,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 之本也;肥肌膚,充腹腸,養生之末也。治國,太上養化,其次正法。民交讓爭 處卑,財利爭受少,事力爭就勞,日化上而遷善,不知其所以然,治之本也;利 賞而勸善,畏刑而不敢為非,法令正于上,百姓服于下,治之末也。上世養本, 而下世事末。

  老子〔文子〕曰:欲治之主不世出,可與治之臣不萬一,以不出世求不萬一 ,此至所以千歲不一也。蓋霸王之功不世立也,順其善意,防其邪心,與民同出 一道,則民可善,風俗可美。所貴聖人者,非貴其隨罪而作刑也,貴其知亂之所 生也。若開其銳端,而縱之放僻淫佚,而棄之以法,隨之以刑,雖殘賊天下不能 禁其奸矣。

  老子〔文子〕曰:身處江海之上,心在魏闕之下,即重生,重生即輕利矣。 猶不能自勝,即從之,神無所害也;不能自勝,而強不從,是謂重傷。重傷之人 ,無壽類矣。故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是謂玄同 。用其光,復歸其明。」

  老子〔文子〕曰:天下莫易于為善,莫難于為不善。所謂善者,靜而無為, 適情辭余,無所誘惑,循性保真,無變于己,故曰為善易也。所謂為不善難者, 篡殺矯詐,躁而多欲,非人之性也,故曰為不善難也。今之以為大患者,由無常 厭度量生也,故利害之地,禍福之際,不可不察。聖人無欲,無避也。事或欲之 ,適足以失之;事或避之,適足以就之。志有所欲,即忘其所為,是以,聖人審 動靜之變,而適受與之度,理好憎之情,和喜怒之節。夫動靜得即患不侵也。體 道之人,不苟得,不讓禍,其有不棄,非其有不制,恒滿而不溢,常虛而易贍。 故自當以道術度量,即食充虛,衣圉寒,足以溫飽七尺之形。無道術度量,而以 自要尊貴,即萬乘之勢不足以為快,天下之富不足以為樂,故聖人心平志易,精 神內守,物不能惑。

  老子〔文子〕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強者,必用人力者也;能 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未有得己而失人者也,未 有失己而得人者也。故為治之本,務在安人;安人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 在于不奪時;不奪時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節用;節用之本,在于去 驕;去驕之本,在于虛無。故知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知命之情者,不 憂命之所無奈何。目悅五色,口惟滋味,耳淫五聲,七翹交爭,以害一性。日引 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所謂得天下者,非謂履其勢位,稱尊 號,言其運天下心,得天下力也!有南面之名,無一人之譽,此失天下也。故桀 紂不為王,湯武不為放。故天下得道,守在四夷;天下失道,守在諸侯。諸侯得 道,守在四境;諸侯失道,守在左右。故曰:無恃其不吾奪也,恃吾不可奪也。 行可奪之道,而非篡殺之行,無益于持天下矣。

  老子〔文子〕曰:善治國者,不變其故,不易其常。夫怒者,逆德也;兵者 ,凶器也;爭者,人之所亂也。陰謀逆德,好用凶器,治人之亂,逆之至也。非 禍人不能成禍,不如「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人之性情皆愿賢己 而疾不及人,愿賢己則爭心生,疾不及人則怨爭生。怨爭生則心亂而氣逆,故古 之聖王退爭怨,爭怨不生則心治而氣順。故曰:「不尚賢,使民不爭。」

  老子〔文子〕曰:治物者,不以物以和;治和者,不以和以人;治人者,不 以人以君;治君者,不以君以欲;治欲者,不以欲以性;治性者,不以性以德; 治德者,不以德以道。以道本人之性,無邪穢,久湛于物即忘其本,即合于若性 。衣食禮俗者,非人之性也,所受于外也。故人性欲明,嗜欲害之,唯有道者能 遺物反己。有以自鑒,則不失物之情;無以自鑒,則動而惑營。夫縱欲失性,動 未嘗正,以治生則失身,以治國則亂人,故不聞道者,無以反性。古者聖人得諸 己,故令行禁止。凡舉事者,必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聽失于非譽 ,目淫于采色,而欲得事正即難矣,是以貴虛。故水激則波起,氣亂則智昏;昏 智不可以為正,波水不可以為平,故聖王執一,以理物之情性。夫一者,至貴無 適于天下。聖王托于無適,故為天下命。

  老子〔文子〕曰:陰陽陶冶萬物,皆乘一氣而生。上下離心,氣乃上蒸,君 臣不和,五穀不登,春肅秋榮,冬雷夏霜,皆賊氣之所生也。天地之間,一人之 身也;六合之內,一人之形也。故明于性者,天地不能脅也。審于符者,怪物不 能惑也。聖人由近以知遠,以萬里為一同。氣蒸乎天地,禮義廉恥不設,萬民莫 不相侵暴虐,由在乎混冥之中也。廉恥陵遲,及至世之衰,用多而財寡,事力勞 而養不足,民貧苦而忿爭生,是以貴仁。人鄙不齊,比周朋黨,各推其與,懷機 械巧詐之心,是以貴義。男女群居,雜而無別,是以貴禮。性命之情,淫而相迫 于不得已,則不和,是以貴樂。故仁義禮樂者,所以就敗也,非通治之道也。誠 能使神明定于天下,而心反其初,則民性善;民性善,則天地陰陽從而包之,則 財足而人贍,貪鄙忿爭之心不得生焉。仁義不用,而道德定于天下,而民不淫于 采色,故德衰然後飾仁義,和失然後飾聲,禮淫然後飾容。故知道德,然後知仁 義,不足行也。知仁義,然後知禮樂不足修也。

  老子〔文子〕曰:清靜之治者,和順以寂寞,質真而素樸,閑靜而不躁,在 內而合乎道,出外而同乎義;其言略而循理,其行悅而順情,其心和而不偽,其 事素而不飾;不謀所始,不議所終,安及留,激及行,通體乎天地,同精乎陰陽 ,一和乎四時,明朗乎日月,與道化者為人,機巧詐偽莫載乎心。是以,天覆以 德,地載以樂,四時不失序,風雨不為虐,日月清靜而揚光,五星不失其行,此 清靜之所明也。

  老子〔文子〕曰:治世之職易守也,其事易為也,其禮易行也,其責易賞也 。是以,人不兼官,官不兼士,士農工商,鄉別州異,故農與農言藏,士與士言 行,工與工言巧,商與商言數。是以,士無遺行,工無苦事,農無廢功,商無折 貨,各安其性。異形殊類,易事而不悖,失業而賤,得志而貴。夫先知遠見之人 ,才之盛也,而治世不以責于人;博聞強志,口辯辭給,人知之溢也,而明主不 求于下;傲世賤物,不從流俗,士之伉行也,而治世不以為化民。故高不可及者 ,不以為人量;行不可逮者,不可為國俗。故人才不可專用,而度量道術可世傳 也。故國治可與愚守也,而軍旅可以法同也;不待古之英雋,而人自足者,因其 所有而并用之。末世之法,高為量而罪不及也,重為任而罰不勝也,危為其難而 誅不敢也。民困于三責,則飾智而詐上,犯邪而行危。雖峻法嚴刑,不能禁其奸 。獸窮即觸,鳥窮即啄,人窮即詐,此之謂也。

  老子〔文子〕曰:雷霆之聲可以鐘鼓象也,風雨之變可以音律知也。大可睹 者,可得而量也;明可見者,可得而弊也。聲可聞者,可得而調也;色者察者, 可得而別也。夫至大,天地不能函也;至微,神明不能見也;及至建律曆,別五 色,異清濁,味甘苦,即「樸散而為器矣。」立仁義,修禮樂,即德遷而為偽矣 。民飾智以驚愚,設詐以攻上,天下有能持之,而未能有治之者也。夫智能彌多 ,而德滋衰,是以,至人淳樸而不散。夫至人之治,虛無寂寞,不見可欲,心與 神處,形與性調,靜而體德,動而理通,循自然之道,緣不得已矣。漠然無為而 天下和,淡然無欲而民自樸,不忿爭而財足,施者不得,受者不讓,德反歸焉, 而莫之惠。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或通焉,謂之天府。取焉而不損,酌焉而不 竭,莫知其求由出,謂之搖光。搖光者,資糧萬物者也。

  老子〔文子〕曰:天愛其精,地愛其平,人愛其情。天之精,日月星辰、雷 霆風雨也;地之平,水火金木土也;人之情,思慮聰明喜怒也。故閉四關,止五 道,即與道論。神明藏于無形,精氣反于真。目明而不以視,耳聰而不以聽,口 當而不以言,心條通而不以思慮。委而不為,知而不矜,直性命之情,而知故不 得害。精存于目即其視明,存于耳即其聽聰,留于口即其言當,集于心即其慮通 ,故閉四關及終身無患,四肢九竅莫死莫生,是謂真人。地之生財,大本不過五 行,聖人節五行,即治不荒。

  老子〔文子〕曰:衡之于左右,無私輕重,故可以為平;繩之于內外,無私 曲直,故可以為正;人主之于法,無私好憎,故可以為令,德無所立,怨無所藏 ,是任道而合人心者也。故為治者,知不與焉。水戾破舟,木擊折軸,不怨木石 而罪巧拙者,智不載也;故道有智則亂,德有心則險,心有眼則眩。夫權衡規矩 ,一定而不易,常一而不邪,方行而不留。一日形之,萬世傳之,無為之為也。 一者,無為也。百王用之,萬世傳之,為而不易也。

老子〔文子〕曰:人之言曰:國有亡主,世亡亡道,人有窮而理無不通,故 無為者,道之宗也。得道之宗,并應無窮,故不因道理之數,而專己之能,其窮 不遠也。夫人君不出戶,以知天下者,因物以識物,因人以知人。故積力之所舉 ,及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即無不成也。千人之眾無絕糧,萬人之群無廢功, 工無異伎,士無兼官,各守其職,不得相干,人得所宜,物得所安。是以,器械 不惡,職事不慢也。夫債少易償也,職寡易守也,任輕易勸也。上操約少之分, 下效易為之功,是以,君臣久而不相厭也。

  老子〔文子〕曰:帝者體太一,王者法陰陽,霸者則四時,君者用六律。體 太一者,明于天地之情,通于道德之論,聰明照于日月,精神通于萬物,動靜調 于陰陽,喜怒和于四時,覆露皆道,溥洽而無私,蜎飛蠕動,莫不依德而生,德 流方外,名聲傳于後世。法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德與天地參,光明與日月并照 ,精神與鬼神齊靈,戴圓履方,抱表寢繩,內能理身,外得人心,發號施令,天 下從風。則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與有節,出入有量,喜怒剛柔,不 離其理,柔而不脆,剛而不折,寬而不肆,肅而不悖,優游委順,以養群類。其 德含愚而容不肖,無所私愛也。用六律者,生之與殺也,賞之與罰也,與之與奪 也,非此無道也。伐亂禁暴,興賢良,廢不肖,匡邪以為正,攘險以為平,矯枉 以為直,明于施舍,開塞之道,乘時因勢,以服役人心者也。帝者體陰陽即侵, 王者法四時即削,霸者用六律即辱,君者失準繩即廢,故小而行大,即窮塞而不 親,大而行小即狹隘而不容。

  老子〔文子〕曰:地廣民眾,不足以為強;堅甲兵利,不可以恃勝;城高池 深,不足以為固;嚴刑峻法,不足以為威。為存政者,雖小必存焉;為亡政者, 雖大必亡焉。故善守者,無與禦;善戰者,無與鬥;乘時勢,因民欲,而天下服 。故善為政者,積其德;善用兵者,畜其怒;德積而民可用者,怒畜而威可立也 。故文之所加者深,則權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則威之所制者廣,廣即我 強而適(敵)弱。善用兵者,先弱敵而後戰,故費不半而功十倍。故千乘之國, 行文德者王;萬乘之國,好用兵者亡。王兵,先勝而後戰;敗兵,先勝而後求勝 。此不明于道也。

〈上仁〉   老子〔文子〕曰:君子之道,靜以修身,儉以養生。靜即下不擾,下不擾即 民不怨;下擾即政亂,民怨即德薄。政亂,賢者不為謀;德薄,勇者不為鬥。亂 主則不然,一日有天下之富,處一主之勢,竭百姓之力,以奉耳目之欲,志專于 宮室台榭,溝池苑囿,猛獸珍怪;貧民飢餓,虎狼厭芻豢,百姓凍寒,宮室衣綺 繡;故人主畜茲無用之物,而天下不安其性命矣。

  老子〔文子〕曰:非淡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并覆,非 正平無以制斷。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心慮,以天下之力爭, 故號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聞;百官修達,群臣輻湊。喜不以賞賜,怒不以罪誅 ,法令察而不苛,耳目聰而不暗,善否之情,日陳于前而不逆,故賢者盡其智, 不肖者竭其力,近者安其性,遠者懷其德,得用人之道也。夫乘輿馬者,不勞而 致千里;乘舟楫者,不游而濟江海。使言之而是,雖商夫芻蕘,猶不可棄也;言 之而非,雖在人君卿相,猶不可用也。是非之處,不可以貴賤尊卑論也。其計可 用,不差其位;其言可行,不貴其辯。暗主則不然,群臣盡誠效忠者,希不用其 身也;而親習邪枉,賢者不能見也;疏遠卑賤,竭力盡忠者不能聞也。有言者, 窮之以辭;有諫者,誅之以罪。如此而欲安海內,存萬方,其離聰明亦以遠矣。

  老子〔文子〕曰:能尊生,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受先 祖之遺爵,必重失之;生之所由來久矣,而輕失之,豈不惑哉!「貴以身治天下 ,可以寄天下;愛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文子〔平王〕問治國之本。老子〔文子〕曰:本在于治身,未嘗聞身治而國 亂者也,身亂而國治者,未有也。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道之所以至妙 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以受之于父,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 常名也。」

  文子〔平王〕問曰:何行而民親其上?老子〔文子〕曰:使之以時而敬慎之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天地之間,善即吾畜也,不善即吾仇也。昔者,夏商之 臣,反仇桀紂,而臣湯武;宿沙之民,自攻其君,歸神農氏,故曰:「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

  老子〔文子〕曰:治大者,道不可以小;地廣者,制不可以狹;位高者,事 不可以煩;民眾者,教不可以苛。事煩難治,法苛難行,求多難贍,寸而度之, 至丈必差,銖而稱之,至石必過;石稱丈量,徑而寡失。大較易為智,曲辯難為 慧。故無益于治,有益于亂者,聖人不為也;無益于用者,有益于費者,智者不 行也。故功不厭約,事不厭省,求不厭寡;功約易成,事省易治,求寡易贍,任 于眾人則易。故小辯害義,小義破道,道小必不通,通必簡。河以逶迤故能遠, 山以陵遲故能高,道以優游故能化。夫通于一伎,審于一事,察于一能,可以曲 說,不可以廣應也。夫調音者,小絃急,大絃緩;立事者,賤者勞,貴者佚。道 之言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與天同氣。同氣者帝,同義者王,同功者霸,無 一焉者亡。故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怒而威,是以天心動化者也。施而仁,言 而信,怒而威,是以精誠為之者也;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 為之者也。故有道以理之,法雖法,足以治;無道以理之,法雖眾,足以亂。

  老子〔文子〕曰:鯨魚失水,則制于螻蟻;人君舍其所守,而與臣爭事,則 制于有司。以無為恃位,守職者以聽從取容,臣下藏智而不用,反以事專其上。 人君者,不任能而好自為,則智日困而自負責;數窮于下,則不能申理;行墮于 位,則不能持制。智不足以為治,威不足以行刑,則無以與天下交矣。喜怒形于 心,嗜欲見于外,則守職者離正而阿上,有司枉法而從風,賞不當功,誅不應罪 ,則上下乖心,君臣相怨,百官煩亂而智不能解,非譽萌生而明不能照,非己之 失而反自責,則人主愈勞,人臣愈佚,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 不傷其手矣。」與馬遂走,筋絕不能及也,上車攝轡,馬死衡下,伯樂相之,王 良御之,明主乘之,無御相之勞而致千里,善乘人之資也。人君之道,無為而有 就也,有立而無好也;有為即議,有好即諛,議即可奪,諛即可誘。夫以建而制 于人者,不能持國。故「善建者不拔」,言建之無形也。唯神化者,物莫能勝。 中欲不出謂之扃,外邪不入謂之閉。中扃外閉,何事不節;外閉中扃,何事不成 。故不用之,不為之;而有用之,而有為之。不伐之言,不奪之事,循名責實, 使自有司,以不知為道,以禁苛為主。如此,則百官之事,各有所考。

  老子〔文子〕曰: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國之基也。故人君者,上因天時 ,下盡地理,中用人力。是以群生以長,萬物蕃殖,春伐枯槁,夏收百果,秋畜 蔬食,冬取薪蒸,以為民資,生無乏用,死無傳尸。先王之法,不掩群而取镺, 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豺未祭獸,罝罘不得通于野;獺未祭魚,網罟不得入 于水;鷹隼未擊,羅網不得張于皋;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于山林;昆蟲未蟄, 不得以火田。育孕不殺,鷇卵不探,魚不長尺勿得取,犬豕不期年不得食。是故 ,萬物之發生若蒸氣出。先王之所以應時修備,富國利民之道也。非目見而足行 之也,欲利民不忘乎心,則民自備矣。

  老子〔文子〕曰:古者明君,取下有節,自養有度,必計歲而收,量民積聚 ,知有餘不足之數,然後取奉。如,此即得承所受于天地,而離于飢寒之患。其 慘怛于民也,國有飢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冬不被裘,與民同苦樂,即天下 無哀民。暗主即不然,取民不裁其力,求下不量其積,男女不得耕織之業,以供 上求,力勤財盡,有旦無暮,君臣相疾。且人之為生也,一人蹠耒而耕,不益十 畝,中田之收不過四石,妻子老弱仰之而食,或時有災害之患,無以供上求,即 人主憫之矣。貪主暴君,涸漁其下,以適無極之欲,則百姓不被天和履地德矣。

  老子〔文子〕曰:天地之氣,莫大于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故萬物春 分而生,秋分而成,生與成,必得和之精。故積陰不生,積陽不化,陰陽交接, 乃能成和。是以聖人之道,寬而栗,嚴而溫,柔而直,猛而仁。夫太剛則折,太 柔則卷,道正在于剛柔之間。夫繩之為度也,可卷而懷也,引而申之,可直而布 也,長而不橫,短而不窮,直而不剛,故聖人體之。夫恩推即懦,懦即不威;嚴 推即猛,猛即不和;愛推即縱,縱即不令;刑推即禍,禍即無親,是以貴和。

  老子〔文子〕曰:國家之所以存者,得道也;所以亡者,理塞也,故聖人見 化以觀其徵。德有昌衰,風為先萌。故得生道者,雖小必大;有亡徵者,雖成必 敗。國之亡也,大不足恃;道之行也,小不可輕。故存在得道,不在于小;亡在 失道,不在于大。故亂國之主,務于地廣,而不務于仁義;務在高位,而不務于 道德;是舍其所以存,造其所以亡也。若上亂三光之明,下失萬民之心,孰不能 承,故審其己者,不備諸人也。古之為君者,深行之謂之道德,淺行之謂之仁義 ,薄行之謂之禮智,此六者,國家之綱維也。深行之則厚得福,淺習之則薄得福 ,盡行之天下服。古者修道德即正天下,修仁義即正一國,修禮智即正一鄉;德 厚者大,德薄者小。故道不以雄武立,不以堅強勝,不以貪竟得。立在天下推己 ,勝在天下自服,得在天下與之,不在于自取。故雌牝即立,柔弱即勝,仁義即 得,不爭即莫能與之爭,故道之在于天下也,譬猶江海也。天之道,「為者敗之 ,執者失之。」夫欲名之大而求之爭之,吾見其不得已,而雖執而得之,不留也 。夫名不可求而得也,在天下與之,與之者歸之,天下所歸者,德也。故云:上 德者,天下歸之;上仁者,海內歸之;上義者,一國歸之;上禮者,一鄉歸之。 無此四者,民不歸也。不歸用兵,即危道也。故曰:「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 而用之。」「殺傷人,勝而勿美」,故曰:「死地,荊棘生焉,以悲哀泣之,以 喪禮居之。」是以,君子務于道德,不重用兵也。

  文子〔平王〕問仁義禮何以為薄於道德也?老子〔文子〕曰:為仁者,必以 哀樂論之;為義者,必以取與明之。四海之內,哀樂不能遍,竭府庫之財貨,不 足以贍,仁義因附,「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夫禮者,實之文也; 仁者,恩之效也。故禮因人情而制,不過其實,仁不溢恩,悲哀抱于情,送死稱 于仁。夫養生不強人所不能及,不絕人所不能已,度量不失其適,非譽無由生矣 。故制樂足以合歡,不出于和,明于死生之分,通于侈儉之適也。末世即不然, 言與行相悖,情與貌相反,禮飾以煩,樂擾以淫,風俗溺于世,非譽萃于朝,故 至人廢而不用也。與驥逐走,即人不勝驥;托于車上,即驥不勝人。故善用道者 ,乘人之資以立功,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也。主與之以時,民報之以財,主遇 之以禮,民報之以死,故有危國無安君,有憂主無樂臣。德過其位者尊,祿過其 德者凶。德貴無高,義取無多,不以德貴者,竊位也;不以義取者,盜財也。聖 人安貧樂道,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己,故不違義而妄取。古者無德不尊,無能 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誅,其進人也以禮,其退人也以義;小人之世,其進人 也若上之天,其退人也若內之淵。言古者以疾今也。相馬失之瘦,選士失之貧, 豚肥充廚,骨[此骨]不官。君子察實,無信讒言。君過而不諫,非忠臣也;諫而 不聽,君不明也。民沉溺而不憂,非賢君也。故守節死難,人臣之職也;衣寒食 飢,慈父之恩也。以大事小謂之變人,以小犯大謂之逆天。前雖登天,後必入淵 。故鄉里以齒,老窮不遺;朝廷以爵,尊卑有差。夫崇貴者,為其近君也;尊老 者,謂其近親也;敬長者,謂其近兄也。生而貴者驕,生而富者奢,故富貴不以 明道自鑒,而能無為非者,寡矣。學而不厭,所以治身也;教而不倦,所以治民 也。賢師良友,舍而為非者寡矣。知賢之謂智,愛賢之謂仁,尊仁之謂義,敬賢 之謂禮,樂賢之謂樂。古之善為天下者,無為而無不為也,故為天下有容,能得 其容;無為而有功,不得其容,動作必凶。為天下有容者,「豫兮其若冬涉大川 ,猶兮其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冰之液,敦兮其若樸,混兮其若濁, 廣兮其若谷。」此為天下容。豫兮其若冬涉大川者,不敢行也;猶兮其若畏四鄰 者,恐四傷也;儼兮其若容者,謙恭敬也;渙兮其若冰之液者,不敢積藏也;敦 兮其若樸者,不敢廉成也;混兮其若濁者,不敢明清也;廣兮其若谷者,不敢盛 盈也。進不敢行者,退不敢先也;恐自傷者,守柔弱、不敢矜也;謙恭敬者,自 卑下、尊敬人也;不敢積藏者,自損弊、不敢堅也。不敢廉成者,自虧缺不敢全 也;不敢清明者,處濁辱而不敢新鮮也;不敢盛盈者,見不足而不敢自賢也。夫 道,退故能先,守柔弱故能矜,自卑下故能高人,自損弊故實堅,自虧缺故盛全 ,處濁辱故新鮮,見不足故能賢,道無為而無不為也。

〈上義〉   老子〔文子〕曰:凡學者,能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亂之本,澄心清意以存 之,見其終始,反于虛無,可謂達矣。治之本,仁義也;其末,法度也。人之所 生者,本也;其所不生者,末也。本末一體也,其兩愛之,性也。先本後末,謂 之君子;先末後本,謂之小人。法之生也,以輔義。重法棄義,是貴其冠履而忘 其首足也。仁義者,廣崇也。不益其厚而張其廣者毀,不廣其基而增其高者覆, 故不大其棟,不能任重,任重莫若棟,任國莫若德。人主之有民,猶城中之有基 、木之有根;根深即本固,基厚即上安。故事不本于道德者,不可以為經;言不 合于先王者,不可以為道。便說掇取一行一功之術,非天下通道也。

  老子〔文子〕曰:治人之道,其猶造父之御駟馬也。齊輯之乎轡銜,正度之 乎胸膺,內得于中心,外合乎馬志,故能取道致遠,氣力有餘,進退還曲,莫不 如意,誠得其術也。今夫權勢者,人主之車輿也;大臣者,人主之駟馬也。身不 可離車輿之安,手不可失駟馬之心。故駟馬不調,造父不能以取道;君臣不和, 聖人不能以為治。執道以御之,中才可盡;明分以示之,奸邪可止。物至而觀其 變,事來而應其化,近者不亂即遠者治矣,不用適然之教,而得自然之道,萬舉 而不失矣。

  老子〔文子〕曰:凡為道者,塞邪隧,防未然,不貴其自是也,貴其不得為 非也。故曰:勿使可欲,無日不求;勿使可奪,無日不爭。如此則人欲釋,而公 道行矣。有餘者止于度,不足者逮于用,故天下可一人也。夫釋職事而聽非譽, 棄功勞而用朋黨,即奇伎天長,守職不進,民俗亂于國,功臣爭于朝,故有道以 御人,無道則制于人矣。

  老子〔文子〕曰: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為古。苟利于 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故聖人法與時變,禮與俗變。衣服器械, 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變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誦先王之書 ,不若聞其言;聞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得其所以言者,言不能言也。故「道 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故聖人所由曰道,所為曰事,道猶金石 也,一調不可更;事猶琴瑟也,曲終改調。法制禮樂者,治之具也,非所以為治 也。故曲士不可與論至道,訊寤于俗而束于教也。

  老子〔文子〕曰:天下幾有常法哉!當于世事,得于人理,順于天地,祥于 鬼神,即可以正治矣。昔者,三皇無制令而民從,五帝有制令而無刑罰,夏后氏 不負言,殷人誓,周人盟。末世之衰也,忍垢而輕辱,貪得而寡羞,故法度制令 者,論民俗而節緩急;器械者,因時變而制宜適。夫制于法者,不可與達舉;拘 禮之人,不可使應變。必有獨見之明,獨聞之聰,然後能擅道而行。夫知法之所 由生者,即應時而變;不知治道之源者,雖循終亂。今為學者,循先襲業,握篇 籍,守文法,欲以為治,非此不治,猶持方枘而內圓鑿也,欲得宜適亦難矣。夫 存危治亂,非智不能,道先稱古,雖愚有餘,故不用之法,聖人不行也,不驗之 言,明主不聽也。

  文子〔平王〕問曰:法安所主?老子〔文子〕曰:法生于義,義生于眾適, 眾適合乎人心,此治之要也。法非從天下也,非從地出也,發乎人間,反己自正 。誠達其本,不亂于末;知其要,不惑于疑;有諸己,不非于人;無諸己,不責 于所立。立于下者,不廢于上;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故人主之制法也,先以自 為檢式,故禁勝于身,即令行于民。夫法者,天下之準繩也,人主之度量也。懸 法者,法不法也。法定之後,中繩者賞,缺繩者誅,雖尊貴者不輕其賞,卑賤者 不重其刑。犯法者,雖賢必誅;中度者,雖不肖無罪。是故,公道而行,私欲塞 也。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不得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不得專行也。 法度道術,所以禁君使無得橫斷也。人莫得恣即道勝而理得矣,故反樸無為。無 為者,非謂其不動也,言其從己出也。

  老子〔文子〕曰:善賞者,費少而勸多;善罰者,刑省而奸禁;善與者,用 約而為德;善取者,人多而無怨。故聖人因民之所喜以勸善,因民之所憎以禁奸 ;賞一人而天下趨之,罰一人而天下畏之,是以至賞不費,至刑不濫。聖人守約 而治廣,此之謂也。

  老子〔文子〕曰:臣道者,論是處當,為事先唱,守職明分,以立成功,故 君臣異道即治,同道即亂,各德其宜,處有其當,即上下有以相使也。故枝不得 大于幹,末不得強于本,言輕重大小有以相制也。夫得威勢者,所持甚小,所在 甚大,所守甚約,所制甚廣。十圍之木,持千鈞之屋,得所勢也;五寸之關,能 制開闔,所居要也。下必行之令,順之者利,逆之者凶,天下莫不聽從者,順也 。發號令行禁止者,以眾為勢也。義者,非能盡利于天下之民也,利一人而天下 從之;暴者,非能盡害于海內也,害一人而天下叛之。故舉措廢置,不可不審也 。

  老子〔文子〕曰:屈寸而申尺,小枉而大直,聖人為之。今人君之論臣也, 不計其大功,總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即失賢之道也。故人有厚德,無間其小節 ;人有大譽,無疵其小故。夫人情莫不有所短,成其大略是也,雖有小過,不以 為累也。成其大略,非也;閭里之行,未足多也。故小謹者無成功,訾行者不容 眾,體大者節疏,度巨者譽遠,論臣之道也。

  老子〔文子〕曰: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責備于一人。方 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博達而不訾,道德文武,不責備于人以力;自修 以道,而不責于人,易賞也。自修以道,則無病矣。夫夏后氏之璜,不能無瑕; 明月之珠,不能無穢。然天下寶之者,不以小惡妨大美。今志人之所短,忘人之 所長,而欲求賢于天下,即難矣。夫眾人之見位之卑、身之賤、事之污辱,而不 知其大略。故論人之道:貴即觀其所舉,富即觀其所施,窮即觀其所受,賤即觀 其所為;視其所患難,以知其所勇;動以喜樂,以觀其守;委以財貨,以觀其仁 ;振以恐懼,以觀其節。如此,則人情可得矣。

  老子〔文子〕曰:屈者所以求申也,枉者所以求直也;屈寸申尺,小枉大直 ,君子為之。百川并流,不注海者不為谷;趨行殊方,不歸善者不為君子。善言 貴乎可行,善行貴乎仁義。夫君子之過,獨日月之觸;不害于明,故智者不妄為 ,勇者不妄殺,擇是而為之,計禮而行之。故事成而功足恃也,身死而名足稱也 ;雖有智能,必以仁義為本而後立。智能并行,聖人一以仁義為準繩,中繩者謂 之君子,不中繩者謂之小人。君子雖死亡,其名不滅;小人雖得勢,其罪不除。 左手據天下之圖,而右手刎其喉,雖愚者不為,身貴于天下也。死君親之難者, 視死如歸,義重于身也。故天下大利也,比之身即小;身之所重也,比之仁義即 輕。此以仁義為準繩者也。

  老子〔文子〕曰:道德之備猶日月,夷狄蠻貊不能易其指,趣舍同即非譽在 俗,意行均即窮達在時,事周于世即功成,務合于時即名立。是故,立功名之人 ,簡于世而謹于時,時之至也,即間不容息。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地而貪寶賂也 ,將以存亡平亂、為民除害也。貪叨多欲之人,殘賊天下,萬民騷動,莫寧其所 。有聖人勃然而起,討強暴,平亂世,為天下除害,以濁為清,以危為寧,故不 得不中絕。赤帝為火災,故黃帝擒之;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教人以道,導 之以德而不聽,即臨之以威武;臨之不從,即制之以兵革。殺無罪之民,養不義 之主,害莫大也;聚天下之財,贍之人之欲,禍莫深焉;肆一人之欲,而長海內 之患,此天倫所不取也。所為立君者,以禁暴亂也。今乘萬民之力,反為殘賊, 是以虎傅翼,何謂不除!夫畜魚者,必去其蝙獺;養禽獸者,必除其豺狼,又況 牧民乎!是故,兵革之所為起也。

  老子〔文子〕曰:為國之道,上無苛令,官無煩治,士無偽行,工無淫巧, 其事任而不擾,其器完而不飾。亂世即不然,為行者相揭以高,為禮者相矜以偽 ,車輿極于雕琢,器用遂于刻鏤,求貨者爭難得以為寶,詆文者逐煩撓以為急, 事為詭辯,久稽而不決,無益于治,有益于亂,工為奇器,歷歲而後成,不周于 用。故神農之法曰:丈夫丁壯不耕,天下有受其飢者;婦人當年不織,天下有受 其寒者。故身親耕,妻親織,以為天下先。其導民也,不貴難得之貨,不重無用 之物。是故,耕者不強,無以養生,織者不力,無以衣形,有餘不足,各歸其身 ,衣實饒裕,奸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和平,智者無所施其策,勇者無所錯其 威。

  老子〔文子〕曰:霸王之道,以謀慮之,以策圖之,挾義而動,非以圖存也 ,將以存亡也。故聞敵國之君,有暴虐其民者,即舉兵而臨其境,責以不義,刺 以過行。兵至其郊,令軍帥曰:「無伐樹木,無掘墳墓,無敗五穀,無焚積聚, 無捕民虜,無聚六畜。」乃發號施令曰:「其國之君,逆天地,侮鬼神,決獄不 平,殺戮無罪,天之所誅,民之所仇也。兵之來也,以廢不義而授有德也。有敢 逆天道,亂民之賊者,身死族滅。以家聽者侯其縣,以里聽者賞以里,以鄉聽者 封以鄉,以縣聽者侯其縣。」剋其國不及其民,廢其君易其政,尊其秀士,顯其 賢良,振其孤寡,恤其貧窮,出其囹圄,賞其有功,百姓開戶而內之,漬米而儲 之,唯恐其不來也。義兵至于境,不戰而止;不義之兵,至于伏尸流血,相交以 前。故為地戰者,不能成其王;為身求者,不能立其功。舉事以為人者,眾助之 ;以自為者,眾去之。眾之所動,雖弱必強;眾之所去,雖大必亡。

  老子〔文子〕曰:上義者,治國家,理境內,行仁義,布德施惠,立正法, 塞邪道;群臣親附,百姓和輯,上下一心,群臣同力;諸侯服其威,四方懷其德 ,修正廟堂之上;折衝千里之外,發號行令而天下響應,此其上也。地廣民眾, 主賢將良,國富兵強,約束信,號令明,兩敵相當,未交兵接刃,而敵人奔亡, 此其次也。知土地之宜,習險隘之利,明苛政之變,察行陣之事,白刃合,流矢 接,輿死扶傷,流血千里,暴骸滿野,義之下也。兵之勝敗皆在于政,政勝其民 ,下附其上,即兵強;民勝其政,下叛其上,即兵弱。義足以懷天下之民,事業 足以當天下之急,選舉足以得賢士之心,謀慮足以決輕重之權,此上義之道也。

  老子〔文子〕曰:國之所以強者必死,所以必死者,義之所以行者威也。是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威義并行,是謂必強。白刃交接,矢 石若雨,而士爭先者,賞信而罰明也。上視下如子,下事上如父;上視下如弟, 下事上如兄。上視下如子,必王四海;下事上如父,必政天下。上視下如弟,即 必難為之死;下事上如兄,即必難為之亡;故父子兄弟之寇,不可與之鬥。是故 ,義君內修其政,以積其德,外塞于邪,以明其勢,察其勞佚,以知飢飽,戰期 有日,視死若歸,恩之加也。

〈上禮〉   老子〔文子〕曰:上古真人,呼吸陰陽,而群生莫不仰其德以和順。當此之 時,領理隱密自成純樸,純樸未散,而萬物大優。及世之衰也,至伏羲氏,昧昧 懋懋,皆欲離其童蒙之心,而覺悟乎天地之間,其德煩而不一。及至神農、黃帝 ,核領天下,紀綱四時,和條陰陽,于是萬民莫不竦身而思,戴聽而視,故治而 不和。下至夏、殷之世,嗜欲達于物,聰明誘于外,性命失其真。施及周室,澆 醇散樸,離道以為偽,險德以為行,智巧萌生,狙學以擬聖,華誣以脅眾,琢飾 詩書,以賈名譽,各欲以行其智偽,以容于世,而失大宗之本,故世有喪性命, 衰漸所由來久矣。是故,至人之學也,欲以反性于無,游心于虛;世俗之學,擢 德攓性,內愁五藏,暴行越知,以譊名聲于世,此至人所不為也。擢德自見也, 攓性絕生也,若夫至人定乎死生之意,通乎榮辱之理,舉世譽之而不益勸,舉世 非之而不加沮,得至道之要也。

  老子〔文子〕曰:古者被髮而無卷領,以王天下,其德生而不殺,與而不奪 ,天下非其服,同懷其德。當此之時,陰陽和平,萬物蕃息;飛鳥之巢,可俯而 探也;走獸,可繫而從也。及其衰也,鳥獸蟲蛇,皆為民害,故鑄鐵[火段]刃, 以御其難。故民迫其難則求其便,因其患則操其備,各以其智,去其所害,就其 所利,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故先王之法度,有變易者也。故曰:「名可名 ,非常名也。」五帝異道而德覆天下,三王殊事而名後世,因時而變者也。譬猶 師曠之調五音也,所推移上下,無常尺寸以度,而靡不中者,故通于樂之情者能 作音,有本主于中,而知規矩鉤繩之所用者能治人,故先王之制,末世之事,善 即著之。故聖人制禮樂者,而不制于禮樂;制物者,不制于物;制法者,不制于 法。故曰:「道可道,非常道也。」

  老子〔文子〕曰:昔者之聖王,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于地,中取法于人;調 陰陽之氣,和四時之節,察陵陸水澤肥墽高下之宜,以立事生財,除飢寒之患, 辟疾疢之災,中受人事,以制禮樂,行仁義之道,以治人倫。列金木水火土之性 ,以立父子之親而成家;聽五音清濁六律相生之數,以立君臣之義而成國;察四 時孟仲季之序,以立長幼之節而成官;列地而州之,分國而治之,立大學以教之 ,此治之綱紀也。得道則舉,失道則廢。夫物未嘗有張而不弛,盛而不敗者也, 唯聖人可盛而不敗。聖人出作樂也,以歸神杜淫,反其天心;至其衰也,流而不 反,淫而好色,不顧正法,流及後世,至于亡國;其作書也,以領理百事,愚者 以不忘,智者以記事。及其衰也,為奸偽以解有罪,而殺不辜;其作囿也,以成 宗廟之具,簡士卒以戒不虞。及其衰也,馳騁弋獵以奪民時,以罷民力。其上賢 也,以平教化,正獄訟,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澤施于下,萬民懷德;至其衰也 ,朋黨比周,各推其所與;廢公趣私,外內相舉;奸人在位,賢者隱處。

  天地之道,極則反,益則損。故聖人治弊而改制,事終而更為,其美在和, 其失在權。聖人之道曰:非修禮樂,廉恥不立。民無廉恥,不可以為治;不知禮 義,不可以行法。法能殺不孝者,不能使人孝;能刑盜者,不能使人廉。聖王在 上,明好惡以示人,經非譽以導之,親而進之,賤不肖而退之,刑錯而不用,禮 樂修而任賢德也。故天下之高,以為三公;一州之高,以為九卿;一國之高,以 為二十七大夫;一鄉之高,以為八十一元士。

智過萬人謂之英,千人者謂之俊,百人者謂之傑,十人者謂之豪。明於天地 之道,通于人情之理,大足以容眾,惠足以懷遠,智足以知權,人英也。德足以 教化,行足以隱義,信足以得眾,明足以照下,人俊也。行可以為儀表,智足以 決嫌疑,信可以守約,廉可以使分財,作事可法,出言可道,人傑也。守職不廢 ,處義不比,見難不苟免,見利不苟得,人豪也。英俊豪傑,各以大小之材處其 位,由本流末,以重制輕,上唱下和,四海之內,一心同歸,背貪鄙,向仁義, 其于化民,若風之靡草。今使不肖臨賢,雖嚴刑不能禁其奸,小不能制大,弱不 能使強,天地之性也。故聖人舉賢以立功,不肖之主舉其所與同,觀其所舉,治 亂分矣;察其黨與,賢不肖可論也。

  老子〔文子〕曰:為禮者,雕琢人性,矯拂其情,目雖欲之禁以度,心雖樂 之節以禮,趣翔周旋,屈節卑拜,肉凝而不食,酒澂而不飲,外束其形,內愁其 德,鉗陰陽之和而迫性命之情,故終身為哀。人何則不本其所以欲,而禁其所欲 ;不原其所以樂,而防其所樂。是猶圈獸而不塞其垣,禁其野心,決江河之流而 壅之以手,故曰:「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夫禮者,遏情閉欲,以義自 防,雖情心[口囷]噎,形性飢渴,以不得已自強,故莫能終其天年。禮者,非能 使人不欲也,而能止之;樂者,非能使人勿樂也,而能防之。夫使天下畏刑而不 敢盜竊,豈若使無有盜心哉!故知其無所用,雖貪者皆辭之,不知其所用,廉者 不能讓之。夫人之所以亡社稷,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未嘗非欲也。知冬日之 扇,夏日之裘,無用于己,萬物變為塵垢矣!故揚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 ,去火而已。

  老子〔文子〕曰:循性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性失然後貴仁義,仁 義立而道德廢,純樸散而禮樂飾,是非形而百姓眩,珠玉貴而天下爭。夫禮者, 所以別尊卑貴賤也;義者,所以和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人道之際也。末世 之禮,恭敬而交為。義者,布施而得,君臣以相非,骨肉以生怨也;故水積則生 相食之蟲,土積則生自肉之狩,禮樂飾則生詐偽。末世之為治,不積于養生之具 ,澆天下之醇,散天下之樸,滑亂萬民,以清為濁,性命飛揚,皆亂以營,貞信 熳爛,人失其性,法與義相背,行與利相反,貧富之相傾,人君之與僕虜,不足 以論。夫有餘則讓,不足則爭;讓則禮義生,爭則暴亂起。故多欲則事不省,求 贍則爭不止。故世治則小人守正,而利不能誘也;世亂則君子為奸,而法不能禁 也。

  老子〔文子〕曰:衰世之主,鑽山石,挈金玉,擿礱蜃,消銅鐵,而萬物不 滋;刳胎焚郊,覆巢毀卵,鳳凰不翔,麒麟不游;構木為台,焚林而畋,竭澤而 漁,積壤而邱處,掘地而井飲,濬川而為池,築城而為固,拘獸以為畜。則陰陽 謬戾,四時失序,雷霆毀折,雹霜為害,萬物焦夭,處于太半,草木夏枯,三川 絕而不流。分山川溪谷,使有壤界;計人眾寡,使有分數。設機械險阻以為備, 制服色,等異貴賤,差賢不肖,行賞罰;則兵革起而忿爭生,虐殺不辜,誅罰無 罪,于是興矣。

  老子〔文子〕曰:世之將喪性命,猶陰氣之所起也,主暗昧而不明,道廢而 不行,德滅而不揚,舉事戾于天,發號逆四時,春秋縮其和,天地除其德。人君 處位而不安,大夫隱循而不言,群臣推上意而懷常,疏骨肉而自容,邪人諂而陰 謀,遽載驕主而像其,亂人以成其事。是故,君臣乖而不親,骨肉疏而不附,田 無立苗,路無緩步,金積折廉,壁襲無嬴,殼龜無腹,蓍筮日施,天下不合而為 一家,諸侯制法各異習俗。悖拔其根而棄其本,鑿五刑,為刻削,爭于錐刀之末 ,斬刈百姓,盡其太半,舉兵為難,攻城濫殺,覆高危安,大衝車,高重壘,除 戰隊,使陣死路,犯嚴敵,百往一反,名聲苟盛,兼國有地,伏尸數十萬,老弱 飢寒而死者,不可勝計。自此之後,天下未嘗得安其性命,樂其習俗也。賢聖勃 然而起,持以道德,輔以仁義;近者近其智,遠者懷其德,天下混而為一,子孫 相代輔佐;黜讒佞之端,息末辯之說,除刻削之法,去煩苛之事,屏流言之跡, 塞明黨之門,消智能,循大常,隳枝體,黜聰明,大通混冥,萬物各復歸其根。 夫聖人非能生時,時至而不失也,是以不得中絕。

  老子〔文子〕曰:酆水之深十仞而不受塵垢,金石在中,形見于外,非不深 且清也,魚鱉蛟龍莫之歸也。石上不生五穀,禿山不游麋鹿,無所蔭蔽也。故為 政以苛為察,以切為明,以刻下為忠,以計多為功。如此者,譬猶廣革者也,大 敗大裂之道也。「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老子〔文子〕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先為不可勝之政,而後求勝于 敵。以未治而攻人之亂,是猶以火應火,以水應水也。同莫足以相治,故以異為 奇。奇靜為躁,奇治為亂,奇飽為飢,奇逸為勞。奇正之相應,若水火金木之相 伐也,何往而不勝。故德均則眾者勝寡,力敵則智者制愚,智同則有數者禽無數 。